“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年的高考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学子,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所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学子泪”,高考同时也给无数学子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回顾每年高考,总有一个“考试怪圈”困扰着很多学生,平时背很多知识点,但高考成绩却不理想;平常兢兢业业、刻苦认真,但成绩还是不怎么样,究其根本就是路子不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得法的学习,只会在原地转圈,像遇到了"鬼打墙",虽然走了不少路,劳神费力,但徒费了时光,最后还是走不出来。“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虽小结实成。”为学之道,贵在实效。求实得法,才能真正事半功倍,在此,笔者从2018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及多年总结的学法经验出发,浅谈自己对高考的一些想法,以资共享。
2018年高考试题释放了哪些信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和导向作用呢?让我们从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分析说起。
1. 用“飞鸟之眼”来观察试题,高瞻远瞩,飞得更高
高考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育人功能,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成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的共识,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
(1)志于道,崇于德:突出高考独特育人功能与价值导向
高考坚持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断增强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明显特征。
首先,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试题选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方法和国家民族情怀。试题重点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战略安排等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论述,考查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形成和创立历史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是科学品格的道理。
试题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守法用法,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9题以宪法修改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以此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其次,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考试题通过精心选材,将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试卷的鲜明底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浸润,进而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熔铸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高考试题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试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2)精于艺,笃于行: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凸显人才选拔重点
首先,提升认知能力,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高考试题从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方面对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认知能力进行考查。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学生都会面对浩瀚驳杂的信息海洋,学生需要具备迅速有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高考试题采用多样化文本和图表的呈现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其次,体现创新意识,鼓励主动思考,学会创造。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考命题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