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阅读训练切忌随意性。我们不能将其他地方考试过的任意一篇文章不加甄别地就拿来阅读和练习,而要从文本整体阅读能力和理解的系统性上着眼,选择具有不同内容和艺术表现特色的文本深入阅读并领会其奥秘。这种阅读,对文本特色的要求和试题类型的选择都要十分谨慎。比如,就上文中提到的关于表达方式的理解训练,具有完整系统的关于表达方式的一般知识和理解能力是必要前提。但今年的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赵一曼女士》告诉我们,仅仅具有这样的“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深入地对每一种常见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读能力和特殊处理方式的理解能力。如记叙方式中的人称的转换、时空的交错、今昔的穿插,记叙议论的结合等;议论的归纳演绎、缘事析理、旁征博引、以一当十等;描写的时空推移、视角转换、虚实结合、细枝末节等。认真研究《赵一曼女士》主观题的命题思想,会给我们加强高三语文复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带来更多的启示。
(二) 掌握阅读规律,形成阅读能力
如同任何事物本身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样,文本阅读理解本身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把“套路”当作规律,同样地,规律也不等同于“套路”。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是从文本本身内在联系出发理解文本还是主观上带着某种既有的理解文本的“经验”和“招数”去“套用”文本、套作试题。
这里,我们仍然以《赵一曼女士》阅读题第6小题为例来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命题人问: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果我们依据“套路化”思路理解,按照所谓“表现手法”的答题要点回答该题,我们就会“套用”关于这种“手法”的某些特色、它在主题思想上、人物形象上的意义,它对于读者的表达效果等等方面去作答。生搬硬套这些所谓答题“模式”和名词术语,得到的答案是不理想的。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阅读规律,我们就会认识到该题考查的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它还隐含地考查了关于“选材”和“结构方式”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考虑到文本中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材料内容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意义,考虑到材料“结构方式”对于主旨和技巧的“反作用”等等,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加符合文本阅读理解的规律,所作的答案就会更加完整而准确了。
(三) 正确认知高考作文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可能是引发网上最多争议的一道试题。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试题的“时事热点”的热度上。我们认为,作文试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政治是语文教育的应尽责任,在青少年心灵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是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当然,作文试题在处理宏大时代主题与考生具体生活视角的关系上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更能触发考场的写作灵感,更易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更能引导青少年从发展的视角观察身边的细枝末节,从时代的高度思考身边的一颦一笑等等,在这些方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加令人满意一些,是值得探讨和期待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要正确认识高三作文的时事写作练习,认真研究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过程中,我们的作文训练怎样才能更加有效。
一是加强高三写作练习的针对性。据我们观察,高三作文训练的盲目和无序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的作文到底容易犯什么错误?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需要运用和可能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克服作文的困难提高作文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作文练习中,我们发现,比较普遍的毛病是行文思路不清,逻辑关系混乱;论述主题偏移,甚至渐行渐远;热衷“辛苦”古人,简单堆砌事例等。为解决高三作文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曾探索出比较有效的从“立意”(中心观点)的表达入手展开逻辑分析论证的方法。它的主要思路是,抓住作文立意表达的关键词,着意于关键词概念的理解与辨析,由概念辨析入手,分析相关概念和事理,以此逻辑阐释论证观点,而不是局限于用“古人(名人)例证”的套路论证观点。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思路。我们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高三习作,有十多篇发表在省、市级大型报刊,大量优秀习作被推送在“目送与放飞”公众号上,得到大家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作文具体写法的练习。不少高三师生认为作文试题过于宏大,容易写空。这个看法当然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但我们若能正视这一“事实”,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克服“空谈”的毛病。比如,我们可以训练如何在宏大的背景中聚焦一个生动的“小处”的写法,也就是我们可以训练从小处着笔表现宏大的主题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掌握具体的让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的写作规律,追求文章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我们的文章既有宏阔的视野,又有生动的“细节”,这是可以做到的。其实,“以小见大”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技巧”,也是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和方法。
如何写好作文,虽然是我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但因为它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乎终身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不倍加重视。从具体写作问题出发,付出耐心和努力,我们总会取得成绩的。在积极的探索和坚持中,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重要时刻,也是我们不断总结反思语文学习得失的重要契机。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追随新课改的脚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致力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扎实的语文能力,让高考语文成为我们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廖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