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报道:创业者去参观一个为经营者带来巨大经济效应的养鸡场,看到大部分的鸡被圈养在笼子里,按时喂养、按时管理,而笼子外的空地处有不多的几只鸡在自由觅食。参观者问经营者:“这些鸡是从笼里跑出来的?怎么不驱赶回笼子里?”经营者的回答让人感到很意外。“笼外的鸡是故意放出来的,笼外的鸡会是笼内的鸡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经指点后参观者才发现,笼内的鸡在享受丰富食物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笼外的鸡。而笼外的鸡偶尔会把目光瞄向笼里储备的大量食物。笼内和笼外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对立而又彼此成为对方动力的关系。专家介绍说,全部放养,对产卵量、长肉速度都不好,管理的压力也会大许多倍;全部圈养,笼内的鸡会时不时感到狂躁,会有撞笼和互相伤害的事情发生。看起来,小部分放养,减少管理压力,大部分圈养,提高经济效应,这已经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最为理想的饲养方式了。
目前,大学和高中的教育管理也有关于“圈养”和“放养”两种模式的对立和争议。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心理还不够成熟,“圈养”是比较普遍的模式,但这种“圈养”是建立在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基础上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没有负面的限制条件。这些年,在对初中升学的备考管理中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管理者觉得在中考的压力面前,为了升学率,必须把学生分层管理,把学习上优秀的学生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以“圈养”的方式给足营养所需,减少消耗,就能使培优工作事半功倍。一部分管理者则认为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力于培优,“放养”方式更为适合。两种观点各有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
先说对优质生的“圈养”,说白了就是开办精英班、尖子班等。这种“圈养”存在的优势是:一是把同层次同水平的学生归类于同个班集体,在学习基础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更可以照顾到多数学生。二是作为优秀班的学生个体有一种优越感产生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这会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同时,身边同等优秀或更优秀的同学可以给学生个体的学习提供伙伴式的帮助,有利于取长补短自我提高。三是有利于“开小灶”式的培优训练,包括课外辅导、实验考试,等等,这对于中考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圈养”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是:一是为了追求中考高分而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教育监管部门屡禁不止。二是对优质生实施“圈养”势必造成除优质生外其他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会导致家长的干涉和发难,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外在的阻力。三是可能造成教师团队的心理冲击,对年轻教师的勤恳敬业造成打击。如果把教育对象按成绩分层分班,并对科任教师的任课进行调整,任课教师之间会出现两种心理冲突,被委任为尖子班的教师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存在的同时,工作压力也随之而来,不被委以重任的,工作压力得到释放的时候,被漠视的挫败感也随之产生,积极性遭遇挫伤。四是“圈养”的高节奏高密度容易让学生在机械化的枯燥学习中,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产生郁闷情绪和厌学情绪。为了应试,一些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喜好,为优质生准备了大量题型以及安排一场接一场的练兵考试,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整天忙于做题训练,忙于接受辅导,完全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习生活很容易陷入枯燥之中。虽然“圈养”利弊兼有,但在“成绩高于一切”“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力”等现实面前,许多学校管理者还是容易走极端,把优质生“圈养”起来,规定学习时间,规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方式,让教育退化到纯粹为了应试的境地。
再说对优质生的“放养”。笔者认为,优质生之所以在群体中表现得比较优秀,其原因大致是这类学生的行为比较自觉,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教师只需要对他们进行点拨和施加外在动力就可以,这个群体更适合“放养”。理由是:一是不把学生按成绩分优劣,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体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实行社会公平教育的基础。二是“放养”优质生是对中下层学生的一种榜样指引,同时也给优质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常态的锻炼环境。与单纯追求成绩相比,学生的能力、性格、综合素质培养呼唤“放养”式的教育。三是优质生的“放养”,有利于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优势,让优质生分在各个平等的班级中,可以让教师团体平分压力,荣辱与共,促进团队的团结协作。每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优劣共存,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时,能更好地锻炼教师个体的业务能力。但是,“放养”优质生不实行分层分班在实践中也有种种劣势。首先,一个集体学生的层次不同,不便于教师照顾优质生,直接地说就是不利于尖子生的培养。后进生的学习进度很可能拖住优质生的后腿,导致优质生“吃不饱”。其次,优质生的自信心在有限优越的群体里容易得到满足,对自己没有更高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不利于潜能的发挥。例如,一个班级有45名学生,甲同学的成绩在全年级的排名是20名以外,但在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