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是人类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教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及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当然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结果。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引领作用对于学校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有人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个好学校,校长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怎样。”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校长应该充当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教师们就会跑得多快。在当前倡导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摆在校长的面前的问题首先是辨别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正确教育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其标准首先是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呢?答案应该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和教育方针去寻找。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教育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要完成科学知识的讲授和社会经验的传递,发展学生智育。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形成能力,掌握个人生存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第三,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掌握知识,学习技术,习得方法。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和品格。
这一系列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对每个学校领导者的一个很高的要求。这里面除了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甚至落后的教育价值观,而且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用最科学、最优秀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整个学校的建设。
二、从角色定位的角度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校长息息相关,它跟校长自身的信仰、道德、人格等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换言之,教育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治校经验的辛勤积累。只有避开同质化的竞争,通过校长实践引领,以高尚优秀的精神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从而培育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学校的形象力、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赞同。
从校长角色定位的角度出发,在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包括了诸如引领思想观念的突破;引领培育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培育新型的教师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管理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学生文化;引领培育和谐发展文化等。凡此种种,最终应该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提升领导力,建设和谐教育环境
和谐是教育工作者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谐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是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资源,和谐的校园才能感染每个学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稳定的动力。作为校长,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和谐校园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包括学校与未来社会需要、当前社会需要、社区、家庭之间的和谐;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即内部管理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个人发展的和谐。而这些方面的和谐,与校长的领导力是密不可分的。
要达到建设和谐教育环境的的目的,校长必须十分注重提升领导力。英国丽木学校校长朗兹把和谐校园比喻为一首交响曲,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他说:“学校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校长就是这支乐团的指挥,校长要调动起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同一首乐曲的演奏。”这说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力,即学校领导集体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与教学指导能力、评价与诊断现状的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对应关系。每种能力都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