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墙面的装点,就是校园墙面文化,它代表着一间学校的风格和特色,对师生起着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优秀的墙面艺术设计能给师生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从而提高校园生活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并使他们在其中受到感染、陶冶。通过学生参与校园墙面设计和建设,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见校园墙面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把美术实践活动融入到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现美术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墙面文化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展示才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习的潜力,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1.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多元化
每间学校的环境和建筑结构不同,建设校园墙面文化首先要了解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校道、走廊、课室、功能室、展览厅、会议厅、楼道等建筑结构,然后由美术学科老师和学校的宣传人员共同确定布局,制订校园墙面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墙面的布局可以分为学校主体墙面、班级墙面、公共区域的科组、级组墙面,以月度和季度定出长短期的版面规划。短期的墙面规划可以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对校园生活进行报道。比如学生可以以手抄报形式把他们的学习活动,如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写生、欣赏活动等,展示在校内的阅报栏、宣传栏的主体墙面。学生参观场景的图片也可以展示在级组、班级的黑板报或橱窗。长期的墙面文化建设可以由学校与社区合作,制作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系列展———如七巧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西关的风情,等等。也可以结合学雷锋节、艺术节、科技节,策划从人文、地理、历史、科教方面展示的校园综合文化墙。多元化的墙面建设考虑传统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兴趣爱好,使墙面文化在教育性、主体性、交互性、艺术性方面更贴近日常社会生活。学校还可以把墙面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开展以美术实践为目标的墙面文化培训班、座谈会,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学习如何把墙面与环境和谐地融汇组织在一起。这样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协调,既重视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令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2.墙面文化的主题既要有创新,也要保持连贯性
校园墙面文化的创新,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对建筑墙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来实现。师生共同实践创造的墙面文化不应该是抽象的理论和说教,而应该是智慧的结晶,反映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古罗马美学家,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斯宾塞认为,“我们的感情总是由生动的对象所引起,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黑格尔也明确指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的墙面,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校园墙面文化的创新除了文章立意的新颖,还应着重从美术方面入手,墙面文化的创新也是工艺美术的更新。墙面的主题画要具有时代性,插图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指点学生运用广告画技巧的高彩色配色,以及手绘的卡通形象、剪纸拼装几何图形等方式来装饰墙面。主题的连贯性体现在有计划地把墙面文化,渗透到班级、个人身上。例如每年科技艺术节,通过征集评选标语、节徽、口号、海报的活动,将学生作品分批展示在班级墙报上,再推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到科组、级组的墙报评比中。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墙面文化,能让学生意识到涂鸦和不成熟的作品也可以得到展示,因自己的作品得到同学、学校的认可而感到自豪,也令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墙面文化的实施不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主题的创新、连贯性为学生艺术创作创造了条件,自然、生活化的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则令学生保持持续创作的新鲜感。
3.组建墙面文化建设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组建墙面文化建设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编组,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爱参与的小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