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替妈妈在吵架
女生E个头比其他同学小,平时性格文静,说话轻声细气的,挺招人喜欢,可总爱跟同学为一些小事吵架,吵起架来可泼辣了,嘴巴一点也不饶人,凶神恶煞般怒目圆睁,让人退避三舍。她非常敏感,只要听到略微有些不太中听、不满意、带指责的话,就会与同学大发脾气。其他女同学觉得她小心眼就喜欢故意去惹她,陷入恶性循环的争吵之中,闹得很不开心,她似乎成了班上的孤家寡人。我经常给这帮女生调解,却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与谈心,E向我敞开了心扉,说在家里爸妈经常吵架,每次吵完后妈妈很伤心都会向她诉苦。还说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跟同学吵架,感觉别人好像在指责自己时,就会控制不住去跟她们吵。约E妈妈见面后,我对她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爸爸是个生意人,负责赚钱养家,比较有主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她妈妈是全职太太,负责家务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的琐碎让两人经常吵架,每每吵架都是她妈妈落败,吵完之后只能默默忍受,于是总喜欢在孩子的面前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听得多了,E也就对爸爸有些看法,喜欢跟爸爸唱反调激怒他,后来甚至经常和她爸爸吵。
家庭经济收入的悬殊造成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对称,在父母的矛盾中,孩子感情的天平理所当然倾向弱势的一方,站在弱势方的阵营与其结成同盟一同对抗强势方。于是E与爸爸的感情就开始疏离,再加上妈妈长时间的“挑拨”,与其说是她跟爸爸吵架,不如说是她在替妈妈跟爸爸吵架。在学校听到别人的指责使她一下子进入到爸爸指责妈妈的情境之中,激起了她习惯性的反抗式吵架。要想改掉E喜欢跟同学吵架的习惯,首先需要让她退出妈妈的阵营,不再替妈妈去跟爸爸吵架,同时给予她人际交往指导,改变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1.让她不再成为妈妈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我把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吵架的情况告诉她妈妈,并分析原因。听后她说根本没想到会这样,自己本来已经够可怜的,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后悔不已。为了孩子的未来,我给了她两点建议: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情、受了多少委屈,应该学会自己去承担,不要再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不管丈夫有多少不对与缺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与孩子相处时多说说丈夫的优点,只有父女之间不再敌对,才能让孩子学会怎么与人交往;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夫妻双方应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和平相处。夫妻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可积极向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社工服务团体等专业机构进行咨询,获得专业性的指导、帮助。
2.指导她走出妈妈的隐性控制,退出与妈妈的统—战线。跟她讲清楚她的家庭里有两种重要关系,一种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爸爸妈妈跟她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要各司其职,不能等同不能混淆。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情应该由爸爸妈妈自己去解决,孩子不应该插手,就如她不能去参与爸爸妈妈的吵架。同时利用心理咨询常用的空椅子技术,让她分别饰演两个角色模拟爸爸妈妈吵架,重现当时的情景,并把表演的场景摄录下来。接着播放她即时表演的片段,让她进入那种情景并表演爸爸妈妈吵架时她是怎样的反应,又是怎样跟爸爸吵架。然后根据她的模拟表演指导她,如果再遇到爸爸妈妈吵架时建议她这样去处理:一是控制自己不要站到妈妈那一边,不要掺和到他们的矛盾当中;二是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建议他们当想与对方吵架时,就把想要与对方说的话写下来或录下来,再交给对方,避免长期的正面冲突。
3.模拟练习与同学交往的技巧。针对她敏感、容易误解同学的实际,我经常邀请其他女同学与她一起进行模拟练习,先由其他同学说一句话,再由她说是怎样理解同学的这句话,然后由说这句话的同学说出她的本意,让她们明白很多时候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消除她们彼此之间不好的印象,缓和她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也让她们说出最希望或最能接受别的同学以怎样的方式、语气进行交谈,互相探讨如何能更好地与同学交流、相处,给E提供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
本栏责任编辑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