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与表现,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立福认为“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是一个深度的渐变过程,这一渐变过程需要经过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师的实践来推动。为此,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制定了“观念转变促行为自觉”的推进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观念转变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分类分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04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的工作思路,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前提下,调整教学关系,积极构建“双主”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助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实现了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高考上线率100%的突破。近两年有6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和称号;2013年已有9个教研组被评为“湛江市示范教研组”。
理念先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信念,更是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2007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林文良校长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报告,报告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延伸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补充。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尊师、乐学、勤问、竞先”的良好风气。报告还指出:必须运用新观念,灵活实施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份报告在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式提出以“双主协调,共同发展”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是目的,更是手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让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也为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面对新课改,面对新理念,如何才能让教师以最积极的方式,最主动的态度,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程改革呢?学校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中学教师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课题由林文良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各教研组长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