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引领:让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前行
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学校第一时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接,提出“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及时和准确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养成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
一方面,学校在领悟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以“操作要求”来引领,以新的“评价方案”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从时间上严格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强调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这是落实常规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实现全效学习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又依据“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文理两类“双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研究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先行实验。项目确立前,学校通过个别访问和座谈,了解到很多教师对“双主协调”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真正要教师们转变观念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何才能缩短这一个过程,尽快让“双主”理念在全校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呢?通过充分讨论,我们认识到学校非常有必要组织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做出成效,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从点到面影响犹豫不决那一部分教师放下包袱。为此,学校提出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让教师们进一步明晰其理念的内涵;二是通过组织一个由各层次教师参加的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持续的课堂实验,探索出能有效地发挥“双主”作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全校教师实践与操作。几年来,项目组通过集中或分散形式组织了218节实验课。实验教师从落实“双主”理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研究目标与内容进行实验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预设”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论证与完善。这一实验与研究成果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课题推进: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项目实验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困扰和难题是:课改必须借助一定的模式来推进教学规范,但矛盾的是:如果完全按照模式化教学,势必教条僵硬没有生机,而且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如果完全按个性化教学,又显得随性缺乏规范,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甚至难以保证。
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的不同,学校在“双主协调,全效教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要求:分层教学法包括行政的分层和课内的分层。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几类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实现最优化搭配。另一方面,在行政分班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同一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这样,“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也更具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