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在主要出入口悬挂了醒眼的警示牌,上面书写了给同学们的一句话,如:“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培养良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到终身不忘。”
学校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程度作为“文明班级”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职工工作绩效考评中去,使得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关心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个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汕头市教育局一位副局长,曾高度赞扬该校的养成教育:“只要你亲临潮阳实验学校,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该校的学生文明程度有多高。只要你看看潮阳实验学校的养成教育,你就知道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多高。”
以德立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像2004届,该校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就已名列整个汕头市前茅。2005年,潮阳实验学校中考考生数占全市总考生数不到1%,但高分层人数却占了全市的10%。显然,该校以德立校的理念,以及采取的系列措施,攻克了民办学校生源差的难题。
2
一方面为了把学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为了与初中部对接,2004年9月潮阳实验学校成立了高中部。在汕头市,有几所传统强校,这些老牌名校办学历史长,社会口牌好,生源素质优,高考成绩突出。作为民办学校的潮阳实验学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学校决定从全国各地招聘优秀教师。通过引进人才,学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高中教师学历全部达本科以上,其中大多数毕业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原来在国家、省级示范性高中或市级以上重点高中任教,具备中学高级或一级职称,有不少是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具有多年高考备考经验。
学校确立了“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培养”,对尖子生进行“培优”,对学困生进行“辅弱”。学校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就对优秀生弱科采取家教式辅导,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加大优秀生“零距离”辅导力度,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导学。学校还通过设立优秀生虚拟班、自修室,为优秀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高中阶段三年的精细加工,尖子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厚实,这为高考一本上线率突破70%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临界生”的扶持工作,通过教师包干责任制和贴身辅导,将各线的“临界生”推进为“上线生”。据学校一位高三老师讲述,高三每次大考后,各班级工作组会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研讨,做到一本临界生、尖子生情况烂熟于心;高三这一年每周都要开设近百节“培优扶弱”课。“培优辅弱”,抓学科对位率,是学校近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00%的法宝之一。
该校校长在高考总结会上说:“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超常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缺少勤奋的精神,是雄鹰也只能空振羽翅,望塔兴叹;有了这种勤奋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勤奋,是潮实高考长盛不衰的成功秘诀。”
从2007年首届高中学生毕业至2013年,7届高考,潮阳实验学校毕业生100%考上大学。其中,本科上线率达97.8%,一本上线率达65.1%,67人考上北大、清华。2012年高考,学校在主要指标上位居汕头市前列,特别是理科总均分和理科一批本科率六年来第一次位列汕头市第一名。而到2013年,该校高考考生,100%上本科线,其中一本上线率达72.6%,本科上线率和理科一本率名列汕头市第一名。而据学校资料显示,潮阳实验学校高中部招生,只有约10%的学生达到汕头市最好公办学校录取线,还有30%的学生属于较低成绩。“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显示出学校强劲的加工能力和办学实力。
高考成绩并不是唯一,学校“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教学理念,还体现在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上。学校成立了各种社团,如英语角、海韵文学社、胡杨诗社、广播站、电声乐队、书画社、响铛铛话剧社、快手社、汉学社、五弈旗社等社团。这些社团组织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才能的舞台。学校还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设有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和科技周。并经常举办篮球友谊赛、排球联赛、音乐会、器乐演奏会、卡拉OK大赛、集体舞篝火晚会以及摄影、美术、书法、篆刻比赛等。2010届学生吴圆圆成为深圳大学七朵组合的主力歌手。2010届学生黄加顺成为全国唯一一位在校本科大学生带着国家级科研项目到南极参加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2011届学生郭晓旭代表国家队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7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荣获国际亚军,蝉联亚洲冠军。总之,在潮阳实验学校,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