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得有意思吗?”这句问话是《教育的良心》这本书中提到的最撞击我心灵的、那些不幸学生的遗言“活着没意思”引申过来的。下面我通过两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教育的良心》和《剥开教育的责任》这两本书的心得体会,同时通过这两个问题探讨一下为人师的“活法”。
问题一:你活得有意思吗?
提这个问题是想对过去的“活法”来一个小结、自省。何为“有意思”?按照《教育的良心》里的说法大概就是“有意义”的意思。这样看来,你活得有意义吗?
看完这两本书,我的感觉是:既庆幸又沉重!
我庆幸:跳过了高考关!我没经历过高考,但我经历过应试教育下的中考,也在初中搞过应试教育。庆幸的是,我的教书生涯中,除了应试教育外,还是比较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所以,我的内心不会有太多的愧疚。
还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在我校李秋华校长“让教书育人与生命成长同道”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从没放弃过素质教育。我镇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每所学校都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从来不占用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节假日。自从“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实践与功能研究”课题以及各校的德育课题立项以来,全镇各学校的活动更加多元化、更有意义、更有创意。尤其是过“六一”儿童节,我们的学生都很期待“六一”的到来。在这一周里,学生过得比新年还要快乐,脸上洋溢的笑容,足以让整个社会“舒坦”。所以,我认为在荷塘镇读书的学生还是比较幸运的。然而,教育就仅此而已吗?不是的,我们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沉重了。
我沉重:我们还有个别老师死抓应试不放松,不去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是不惜占用学生休息时间,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
我更沉重:这两本书中列举的学生自杀事件已不是个例,逐渐呈现出一种群体性发展趋势。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媒体不时报道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学生自杀究其原因第一是过长的学习时间、繁多的作业和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第二是这些事件的背后总有一位打着“负责任”名义的老师将学生“引爆”,这是导致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当然,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固有的压力型教育体制之上的。压力型教育体制事实上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领导和每位老师都面临教学成绩和升学指标任务的压力;另一层含义就是每位学生自身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大家都知道,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确实不容易,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师生、家长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而老师的绩效奖、职称、晋级都与成绩挂钩。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分派的教学任务,为了分得更多的奖金,为了靠成绩晋升职务和职称,就不得不占用术科课时,来强迫学生学习,长时间的学习和名目繁多的考试由此产生。教师下派的学习任务压力,与家长对成绩的期望压力最终形成合力,成为压垮少数学生心理的最后稻草,不堪忍受压力的学生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不该选择的方式结束短暂的一生。大家想想,如果学生在小学就厌学、辍学、甚至轻生,我们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