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可是教育孩子却成了让家长、学生和学校都叫苦不迭的难事。任教数年来,我常常感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难,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真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学得才富五斗,好来成功地教育孩子。孰不知,方法不得当,劳累不说,孩子还不领情。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卡尔·威特的成功,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虽然它是一本家教启示录,但其中的教育方法却是如今课改大潮下所推崇和提倡的。
一、用尊重播撒民主教育的阳光
老卡尔·威特对小卡尔的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老卡尔不会武断地为儿子决定任何事情,总是先听儿子的意见和看法,然后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在老卡尔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威特提出“我们要像维护自己的面子一样去维护孩子的自尊”。老卡尔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卡尔不向权威低头,有怀疑精神,而不是一味的服从。
回想自己从教二十年的经历,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尊重、关爱实在太少,而往往是专制多、冷漠多、轻贱多。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习惯站在神圣而威严的讲台上,居高临下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孩子们提出种种要求,声色俱厉训斥孩子们,甚至极个别教师还时不时对学生搞些变相体罚。如此,只有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恐惧)和绝对服从,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民主,这样的师生关系当然谈不上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结果是使学生习惯于接受、服从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学生难以学到活的知识、形成真正的能力。长此以往,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精神和民主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我始终觉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施“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少搞“暴风骤雨”“摧花折柳”。多配钥匙,以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少拿钢刀,以免对所有学生“一刀切”。常与学生热情沟通以心换心,不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多为学生心头点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少给学生“念紧箍咒”,防止学生产生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病”。常教学生扬鞭策马,让学生思想感情的骏马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莫教学生“鹦鹉学舌”,只是有口无心,人云亦云。
二、让孩子在合理赏识中健康成长
如今,只要一提到教育,大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赏识教育,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教育的进步。但是,一种事物的发展总会呈现出一些极端的例子。诸如赏识过度,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或者孩子不能承受一点挫折,这应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赏识孩子?
且看老卡尔·威特是如何合理运用赏识的:
“卡尔仅仅能够得到我们有节制的表扬。诸如‘好的,儿子’‘干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