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帕夫雷什中学》)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
“应当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使学校图书馆配齐所有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凡是列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名著,即使在每一个最小的、最边远的学校里,都应当设法购齐。”(《给教师的建议》)
在帕夫雷什中学,书籍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拥有无比高尚的地位。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图书馆里,藏书1.8万册,而教师的私人藏书有4.9万册。馆内收藏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德国等文学中所有最有价值的作品,以及许多东方作家的著作,还有适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阅读的书籍。藏书中包括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所有著作,以及应当在童年和青年早期必读的最低限度的那些书籍。同时,帕夫雷什中学还建有专门的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共有360种。这个阅览室,被命名为“思考之室”。
其实,在古代中国,学校(那时大多称之为私塾)就是这样朴素的、本质的:几个年轻的学子,手捧一卷发黄的古书,大声地读着,读着。朗朗的书声,在并不宽敞也并不明亮的草堂或者茅舍里,回响。
这样的场景引人遐想,令人深思。确实,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如果没有供学生阅读的足够的书籍,还谈何学校呢?
其实,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并不难为。它需要的只是领导的重视。简而言之,就是学校选派热爱读书责任心较强的老师负责,及时清理、归类原有图书,登记造册,并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适时举行图书展览,或者图书推荐会。
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给教师的建议》)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籍,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以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寻求刺激性的享受。”(《给教师的建议》)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阅读的建议近10项,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对书籍、对阅读的极度重视。确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书籍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他确信,书籍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因为书籍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知识,提高智力,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世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上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此,他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2000-2004年任教高中语文期间,我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那几年,我通过动员学生购书、淘书、向学校图书馆统一借阅图书等方式,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名人传记”“古典诗歌”“现代小说”“当代戏剧”等系列图书几百册。并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名著推荐课”“经典赏读课”等课程,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在这几年的读书活动中,有许多孩子从书籍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东源中学2001级(3)班的朱晓敏同学,原是一个十分叛逆、不爱学习、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屡屡冲突、被学校政教处多次警告的女孩子,但是,在我热情组织的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