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爱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和一群爱书的老师们一起,带领全校学生一起藏书、读书。首先,引导学生积累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拥有400-500本书”。其次,经常开展赠书活动,“逢到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子,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会给学生赠送书籍”。第三,组成“读者协会”,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办一次读书活动。另外,通过在“文艺朗读晚会”或晨会上朗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反复阅读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几本经常反复阅读的心爱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且反复强调的,那就是努力使每一位少年都有一本他“自己”的书。“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既富含哲思,又信念坚定。时光荏苒,一个世纪悄然而逝,苏霍姆林斯基的激情依然犹在眼前,令人感动,让人向往。
当然,我们教师中也不乏引领学生读书的先行者。
我县书香班级优秀辅导老师、上莞中学的陈丹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寻找成长的伙伴——班级读书活动总结》一文中写到:“首先,我从家里带来了几十本书籍,包括中学生必读名著、散文、哲理小说等,在上课时抽出时间来向学生推荐,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告知他们可以到我的宿舍来看或者借回家去看。慢慢地,中午休息时间或晚修下课后,来看书的和来借书的学生都多了起来,我的书很快就被借空。接着,我呼吁全班同学一起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布置班级图书角,同学之间把好书换着看,资源共享。如今,我班的班级图书角已有图书200多册。然后,我们还布置了班级的墙壁,设置了‘佳作欣赏’,张贴同学们的读书手抄报和读后感,介绍有效的读书方法……另外,我提议在班上成立班级读书小组,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在这些热心推动阅读的老师们的带领下,许多孩子迷上了阅读,成为我县冉冉升起的“阅读之星”。县实验中学的陈振俊在《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书》中深情地表达:“当我读到一部名人传记时,往往都会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被他们的坚强不屈所征服,被他们的自信所感染,于是犹疑的我变得更加坚定、成熟、稳重,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当我读到揭示人性弱点的散文时,往往又会对照自己,使我能够勇敢地面对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身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生命的历程中,我会与书结伴同行,一起终老。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书。”
就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热爱阅读的老师和学生,才让我觉得,我们目前还很落后的教育,依然升腾着年轻的希望。我相信,只要爱书、爱读书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校就会成为真正的读书的乐园,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自然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