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向来就敢于把外面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并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去,形成所谓的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传统。如广东音乐,在东方音乐基础上融合了许多西方音乐元素,成为民族音乐中的艳丽的一支。又如岭南画派在国画传统上大胆吸纳西洋的画技,既气势磅礴又精工细致。岭南文化也敢于走向世界,如广东传统的武术功夫、精巧细致的岭南工艺品等等,都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在建构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中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岭南文化特色的成分,甚至作为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不过,与上述文化特色相关的主要是所谓的“术”科课程。联系到所谓的“学”科课程,从兼容并蓄的角度看,目前的课程教材建设存在两种倾向性的问题:其一是外面有好东西不敢拿,比如说英语。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对“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研究甚多,针对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编写的教材也很多,其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也有不少专门针对外国人 (包括中国人)学英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编写的教材。这些可不可以直接拿来用,或者直接请外国的专家根据我们的课程来编写教材?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做需要考虑的问题较为复杂,仅从广东来考虑问题就简单了。完全可以直接引进外国人编的教材或延聘外国专家进行编写。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把外国的东西拿来了没有消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前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几乎都是搬国外的东西,较少考虑中国人的认知特点以及中国当下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比如说国外的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探究与小组合作,淡化教师的作用,把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发展当成矛盾的两个极端。这些与当前我国的大班制教学有很大矛盾,也和我国传统的中庸协调理念不吻合。我们不能把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完全放到一边。我们要坚持把概念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发挥教师在学校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并对启发式教学加以发展和改造,与课程的开发连接起来。基于改造发展的启发式教学来开发建构自然科学课程,应该是开发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另一个方面。还有,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来开发课程教材。比如说,广东人的母语是粤语、潮语和客家语,学生学习语文、外语遇到的困难显然与内地和北方的学生不同。如何编广东的语文和外语教材?广东人长期居住在岭南海边,其生活经验与内地、北方大不相同,如何编相关的地理、生物、科学教材?还有一些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见得是广东人特有的,但这些特点长期没有得到关照,我们也应该加以考虑。如现行的物理课程和教材基本上是按照物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即以力学为基础,按力、热、电、光、原子这一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力学的知识抽象程度高且与数学结合紧密,比较难学。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就让他们学力学,犹如摆上一只拦路虎,把许多学生吓走赶走。如果基于学生认知的难易程度来建构课程的内容框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把较为抽象、系统和严谨的力学淡化并后移,把带知识普及性质的热、光、原子物理部分前移,再强化与当前的实际应用关系最为密切的电学。国际上已经有人对此进行了尝试,广东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建设必须与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相适应,反映广东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广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广东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整个社会在硬件设施和人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网络化、数字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可以大胆考虑更多地利用先进的网络和数字技术作为教育的手段。广东的课程要大踏步地实现现代化,要敢于利用一切最新和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的课程教材,探讨基于E-1earning/M-1earning的课程教材模式。第二个特点是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这就要求广东的课程设置要做到既有基本的统一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应该对核心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采用那些最能反映学科和学习普遍规律、能够举一反三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同时对课程一般内容又不要规定得太死,要让各地各学校和教师都有发挥的空间。还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在保证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做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要改变教材内容即全等于课堂教和学生学的全部内容的僵化状况,让教材内容大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具有在教材内容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地区、学校、班级学生水平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权力。这样教材才有可能做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建设必须与广东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