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广东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下一代广东人留下什么的大问题。应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热爱祖国的情操联系起来,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开发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在相关的理科课程中略为提及环境保护知识,而应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看成所有学科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课程之中。还应慎重考虑专门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样一门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至少应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成分。
要保证开发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获得成功,还必须从课程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全面加以考虑。如果课程的内部不协调,或者与外部的环境不匹配,即使设计得很漂亮,也不可能获得实践的成功。课程的内部主要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考评应具一致性。毫无疑义,广东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党和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广东特色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考评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素质发展来做文章。由于素质本身具有难以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考评的特点,必须采用质性的手段加以描述,这就对考评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很大的挑战。建立一个理论上有效、实践中可行的考评体系,成为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应有之义。这样一个考评体系的建设难度甚至比确定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更难。因为质性的考评方式从理论上颠覆了传统的、建立在量化考评方式基础上的评价理论,也颠覆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质量的理解和接受习惯。因此,在开发课程的同时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专门研究质性考评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普及考评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学校和老师的配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从课程的外部环境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所谓“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是当下社会思潮特别是急功近利思潮的一种反映。当社会和家长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成效,过分要求教育追求现实功利的时候,只顾在教育内部建立一种基于学生素质发展这样的长远目标的课程,不容易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甚至无法在实践中落实。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新课程改革清晰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经验教训。然而,改变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并非易事,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教材的改革能走多远?走向哪里?换句话说,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应如何在现实和理想的张力之间保持平衡?既果敢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方向迈进,又能够为现实所接受而不致于引起过分的阻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对高招(考)和中招(考)这类社会性、功利性很强的工作进行改革,以减少它们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副作用,为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铺平道路。这也就是说,应该同时考虑功利性强的招生考试改革,使之与新的课程教材体系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妨碍。
以上思考,基本属于务虚的性质,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和操作。肤浅粗糙,一管之窥。之所以写出来,只因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影响巨大,工程也十分巨大,需要认真研究。故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共同讨论,以期成功。
注:
①高凌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