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读为本
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品读文本,揣摩结构,鉴赏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零距离”接触,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三)媒体为辅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在,愈来愈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教师在上相关课文时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再设计相应的观后感、影评活动,通过拓展课外语文资源,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如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布置学生从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电影,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在寻找过程中也逐渐丰厚起来。
(四)写读结合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如读《名人传》,我让学生练习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神描写,学生从模写中抓住人物描写的要点,以读带写,事半功倍。
三、生成展示———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可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阅读积累。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把每天看的章节进行复述,从而拓展
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2.可利用阅读阵地进行专题活动。阅读生成课往往是学生的深爱,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阵地,创设不同专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以促使学生持久保持阅读兴趣。
①开展名著推介会。利用六册课本后的附录,对教育部推荐的十几部名著进行逐一推介,让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有关动人的细节或感人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学生或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或介绍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交流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③开展读书辩论会。开展辩论会,可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深刻,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内容的理解。
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活动。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名著,就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周末布置,设计相关的题目: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种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掌握名著内容的方法,效果尤其明显。
四、总结评价———以考核促进名著阅读
1.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是否阅读名著,考查
学生对作品的作家常识、创作背景、整体架构等的了解。初一入学,要求在新生须知上列出初中三年的必读书目(12本名著),并且每月要进行考查。考题的设计主要有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
2.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