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调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下面,以《惊弓之鸟》为例,浅谈应如何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经典引路,一矢中的——“冷”“热”调控
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当进行“穿插引进”,让学习状态从“冷”渐渐升温,变得“热”。
案例1:课始导入,理解课题。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小动物,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几张图片,是和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看哪个聪明的孩子最先猜出来?
2.出示课件:(1)井底之蛙。(2)漏网之鱼。
3.学生积极性被调动,纷纷举手抢答。
4.师:像这样跟动物有关、带有“之”字的成语还有哪些?
5.课件出示:害群之马、丧家之犬……
6.学生齐读。
7.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积累一下这些成语。这些虽然是有关动物的成语,却是形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8.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本课引进了与课题《惊弓之鸟》结构相似的既含有动物又有“之”字的成
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课题的含义,并渗透了含有动物的成语折射的是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的道理。此课的引入设计,学生在“热”的氛围中,实现了调控的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生正确的知识;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三是给学生一个视野。
编排巧妙,一箭双雕———“快”“慢”调控
教学是有节奏的。教学方法是调控节奏的重要手段,而教学内容是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依据。教学最优化的两条重要性标准是时间的消耗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理解、接收,但应注意做到缓而不松,疏而不散。教材中浅易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节奏宜快,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烦。
案例2:整体感知,概括大意。1.认读生字词
更羸 魏国 打猎 射箭 拉弦大雁 悲惨 愈合 作痛 裂开2.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老师要用不同颜色把这些词语分成上下两组呢?
生:上面一组是写更羸的,下面一组词是写大雁的。
师:你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一说更羸和大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
3.学生试着讲述。
4.师:不错,你们能够抓住关键词语讲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很好。不过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
5.课件提示填空: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时间)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人物)只用弓、不用箭,让一只大雁掉下来(事件)的故事。
6.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师
总结:抓住故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可以把故事说得更简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零散分布的生字词进行了巧妙的编排,让孩子既能够快速地正确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又能利用生字词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扎实渗透教给了学生运用“时间、人物与事件”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从而,课堂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缓急交替。
字字珠玑,建构形象———“难”“易”调控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把握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3:品味字词,体会精妙。
1.请学生读第五自然段,师: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觉到更羸的厉害,把它们圈一圈。
2.学生回答“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
3.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更羸不取箭,而要加一个并字呢?
4.学生不能回答。师:看到你们脸上疑惑的神情,我想,当时的魏王肯定也是和你们一样,我们看看更羸和魏王之前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5.生读。
师:当魏王听到更羸说不用箭只用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时,他甚至信不过自己的耳朵,所以他才会这样说——
生继续读魏王的话。
师:魏王根本就不相信更羸的话,而魏王身边的人,当他们听到更羸的这番话,会怎么想,会怎么说呢?
魏王的大臣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