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也经常让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弄懂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思想。这些方式可以是“读”,可以是“议”,可以是“演”。同学们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中往往会给我意外的惊喜。
三、自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当中,从而达到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目的。
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后,我就请他先进行自评,其他学生发表评论。起初,学生评价时大多只是围绕字音是否准确,读得是否流利来评论。久而久之,就能围绕读得是否有感情,哪个字词该读重音,哪个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等进行评论。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可以反映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水平。
凡是做过语文老师,都会感到一个头疼的问题———改作文。试想,一篇作文起码500字左右,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学生,老师就要批改几万字的作文,埋头苦干,头昏脑涨不说,最要命的是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何要这样修改,往往瞟一眼分数就习惯性地往抽屉里一塞,这白白浪费了老师的心机,教育效果甚微。因此,教师要学会“偷懒”,写了作文后,可以先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然后让他们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自评:第一遍,看有否围绕题目去写,文章是否完整,挑出错字,把句子改通顺;第二遍,看内容是否具体,词语是否生动,在表达上能否用上一些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自评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再进行互评。让学生互评,目的就是让学生互相督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文章最后收上来时,由于学生已作了大量前期的工作,教师批改就不用那么费劲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