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这也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设计数学家庭作业的时候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存在,体会到现实生活问题与课堂数学问题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练习,才能既考查学生“四基”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如三年级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让学生制作一份2012年的年历卡。①圈一圈,在年历卡上分别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②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③看一看,父母和自己出生的那个月各有多少天?④算一算,今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你碰到过几个闰年?分别是哪几年?还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试着制作一份2012年2月份的月历卡。在制作年历卡和月历卡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美化。该作业可以给学生几天的时间去完成。通过这样一道综合练习,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让学生走出模仿书本的死知识,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体现层次性,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数量和质量时要灵活机动,使练习更具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还体现在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是“事”可做。如新教材的大部分练习都是带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拓展。
在设计作业时,还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几种不同的层次的“阶梯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第一层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模仿作业,偏重于打好基础和加强理解;第二层要求略提高些,偏重于掌握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能“摘得到”;第三层作业偏重于拓展和深化。第一层为必做题,第二层和第三层允许学生自选。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了用“进一”、“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后,可设计以下作业:
第一层:
1.用竖式计算:0.96+0.16;7.6+1.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制衣店有17平方米布料,做一件衣服需要2.5平方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件?
3.要一次运走3.7吨货物,每人只能运0.15吨,需要多少人才能一次运完?
第二层:买24本红色练习本,共花了40.8元;买22本蓝色练习本,共花了35.2元。这两种练习本哪种便宜?一本便宜多少元?
第三层:四(1)班买来两根11米长的绳子为同学们做跳绳,一根跳绳长1.4米,最多能做几根跳绳?
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减少了作业的时间,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四、重视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练习中有意识设计了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条件多余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设计家庭作业时也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注意习题的开放性。
如在二年级学习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加减后设计如下既有开放性又有对比性的练习:25十4()=6();25十4()=7();92—5()=4();92—5()=3();又如:在三年级学习了“重叠问题”后设计如下练习:一家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物,今天又进了5种货物,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文具呢?因为两天进的货物可能各不相同,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重叠现象,答案并不唯一。
这样具有开放性的的家庭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优化家庭作业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是高质轻负。教师应逐步将“布置家庭作业”转向“设计家庭作业”,逐步实现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家庭作业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家庭作业中解脱出来,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