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警务素质。
“大学语文”是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开设的一门人文基础课程,讲课时间一般是一个学期,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是培养学生警务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要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大学语文”应该从篇、章、字、词、句的教学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层面来操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并灌输人文知识,达到提升学生警务素质的效果。为达到上述效果,应该定期修改“大学语文”教材,有利于培养与灌输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文章应该首先在编选之列。
(三)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贯穿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大学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大约在70%以上,而且学生比较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彻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警务素质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四)充分利用图书馆提高学生的警务素质。
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图书馆是信息密集的场所。那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馆藏,而且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雅的学习环境。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大学阶段是塑造个人性格的最重要时期,学生很多重要的性格特征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警务素质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资源,必须年年持续不断地花费财力、物力更新、充实和加强。
(五)建立—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
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教书育人”以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彻底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一个教师教授一门课程,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警务素质教育与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之一。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警务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书画展、摄影作品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武术、摄影、舞蹈、合唱、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七)软硬件评估制度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非得经过八年或十年的持续投入方可小成。可以通过量化加强硬件建设,可以通过评估加强软件建设,可以参考国家评估“建设文明城市”的做法,对全国的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定期评估,以此督促各司法公安司法警官类院校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评估制度作保障,文化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者只停留在口号阶段。评估是东风,而善于借助这股东风的院校将更有机会上档次上台阶。
(作者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