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感交流,提高觉悟———再讨论。
通过再次讨论交流,学生尝试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各种内心情感。在《关注改善民生》课后分享中,有学生谈到,“通过扮演卫生局代表,了解到卫生局工作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为增城创建文明城市努力”。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3.归纳小结,共同评价。归纳知识点,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有条理,帮学生梳理思绪,构建知识体系;评价是帮助学生诊断学习情况,对今后的学习起导向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关注改善民生》教学中,采用了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但鼓舞了学生士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念和团队意识。
(三)课后延伸一一一动手编写,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是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使学生吸收和理解新知识,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感悟的过程。在《关注改善民生》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讨论的民生问题,以组为单位,自选某一方面,模拟人大代表编写议案。从学生编写出来的议案看,议案的质量都比较高,有一组学生编写了“关于增城农村医保的议案”,很详细地分析了增城农村村民参保的情况,综合了课堂讨论的建议,也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课型反思
“调查—讨论式”课型的教学把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存在课堂突发情况较多,部分学生重说不重听的现象,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迅速处理好突发情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师要提前作好全面、细致的准备。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主要目的和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对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调查—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控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机智,学会运用机智提高课堂实效。(二)教师要选取具有实际性和开放性的话题。
教师要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对所教内容统筹安排,并且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进行调查讨论,并且题目设计要具有一定张力,尤其要具有开放性。例如在讲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次“增城市区是否应该禁摩”的模拟听证会,课前布置学生自行调查增城的摩托车情况及交通等问题,课中进行讨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争议的话题,答案开放性较大,学生热情高涨,认真搜集了大量资料,课堂针锋相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确定课堂讨论的课题,是实施“调查—讨论式”课型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联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好调查讨论的话题。
(三)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与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将激励性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从关心、爱护、理解学生出发,采用肯定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延时评价、体态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调查—讨论式”课型的“教”与“学”具有较强的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强,现场观点碰撞、互动较多,反馈直接、快速。因此,教师要对各组的表现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价,对那些讨论认真,成员间配合良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加分激励。要突出过程性评价,突出态度认识性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学生的个人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结合,既考虑到统一性,又要照顾到差异性。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师要持之以恒。
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如何大面积提高他们的“动口”能力,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培养。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去规范学生的表达方式。
总之,“调查—讨论式”课型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把大社会搬到小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知识,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白海燕.“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祖嘉合.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
[3]张明涛,韩斐.讨论式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董远蓦.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