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积极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以及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法:如《网页制作》课程以开发学校主页为项目,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学校的网站;《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以齿轮油泵泵体零件图的绘制为项目,为合作单位提供零件图绘制服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生本教育如何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研究,学校是生本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15所试点学校之一,通过生本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果良好,生本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生本教育科研成果被广东省教科所评为一等奖。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取得良好成效。近三年来,学校代表参加省、市级的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转变评价角度,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建立了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立体评价模式,全面动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学生评价方案,让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是实习成绩的评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衔接,毕业生的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服务三农,增强社会培训功能
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专业设置、发展、改造方向,同时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情况,围绕重点专业重点建设,淘汰落后专业的原则,学校现开设专业18个,主要为机械机电、汽车、纺织、IT和建筑,会计等行业服务。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调研指导,近年新开设专业有8个,淘汰专业1个。
随着水暖卫浴、食品工业、化纤纺织成为开平市支柱产业,对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的人才需求大增,学校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情况,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近几年,随着本地纺织、医药、房地产业的发展,学校陆续开设纺织技术和针织工艺、药剂、房地产营销与管理等新兴专业。
彰显“三农”服务功能
学校立足农村,依托农村,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特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学校现是“江门市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平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开平市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利用优质的管理、师资、设备资源,就业优势和培训经验,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及相关知识培训。近三年来,学校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开展农民工及社会青年技能培训,培训人数年均达2300多人。
积极配合开平市做好“双转移”培训、深入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开展“五扶”活动、落实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学校制订《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零”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工作方案》,对农村低收入困难学生实施“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好更快地转移就业,用实际行动参与支农扶贫工作。
同时,学校还增强社会培训功能,利用师资力量、实训设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实训中心、开平市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等资源优势,开展各级各类的社会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为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开平市翠山湖新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培养急需技能人才。
积极推广办学经验
学校的《以德为先,以技为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文在《现代教育科学参考》(2008年5期)杂志上刊登;学校的办学经验多次在江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上交流。佛山市三水理工学校、新会华侨职业技术学校等10余所学校来学校参观学习。江门市、开平市机械类各专业的教研会、技能竞赛多次在学校举行。刘文威、麦炎东等老师的示范课获广东省一等奖;办学成效受到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高度评价。
今后,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标准建设好学校,经营好学校。继续夯实基础,提升内涵,深化改革,确保学校持续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开平机电学校将继续高扬科学发展的航帆,立志笃行,自强不息,努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成长道路和先进理念,继往开来,乘风破浪,书写更为壮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