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德育教师,更应该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讲究一定的表达技巧与方法,打造有吸引力的课堂,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教学;高效教学;课堂语言
语言是人类传播知识、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课堂语言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去对待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师应锤炼课堂语言,创造自己的课堂语言风格,实现课堂的优化,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当今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更需要与学生进行内心深层次的交流。而德育课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结合较强的学科,更应讲究课堂语言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可信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达到这个效果,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课堂语言表达的技巧。那么,中职德育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课堂语言技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达到了彼此的“情理相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平等性
语言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在平等条件下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一直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普遍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而学生的权利和自尊却常常被忽略或受到伤害。有些教师说话居高临下,口气不容质疑;有些教师的语言尽管蕴含着浓浓的“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学生却只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尖酸和刻薄;有些教师语言不够委婉,语态过于严厉,喜欢打断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有些教师在教室等公共场合公然训斥学生等,这些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自然也就影响师生情感的交流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事实上,有时教师宽容一点,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更容易达成一致,从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和谐,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比如,教师若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可以悄悄走过去,再轻轻地跟他说:“那么好玩,给我玩一下,好吗?”学生自然也就不好意思,教师也就顺势拿到了手机,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样也起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再如,开学初,笔者有一次刚走到某班教室门口,突然听到教室里传来叫唤我名字的声音,当时笔者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不必和学生较劲,也许学生是好奇呢,所以笔者走到教室时,轻轻一笑说:“谁这么喜欢我,迫不及待地呼唤我呢?如果这样,我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讲台上再表达几次,好吗?”结果鸦雀无声,上课的效率好极了。因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们要撇开师道尊严的束缚,不要以教训的口吻说教,“言不可不慎”,要努力做到亲和、民主,让说教融于自然交谈之中,做到“闲话不闲,笑声有意”。
二、课堂语言要富有情感
富有情感的语言是最有生命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课堂语言的生命和灵魂。”德育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是课堂语言的生命,德育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德育教学是知识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学生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从而使政治教学达到“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