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尽量结合教材内容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汇到课堂语言中,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尽量多使用些生动轻快、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灵活掌握语流速度,用情深意切和推心置腹的言语与学生进行自然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如沐春风,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笔者在讲述《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家庭美德》部分“该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深情地跟学生说:“你们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假如你是父母,你的儿女只问你拿钱却不问你们的辛苦,你会给钱吗?殊不知我们很多学生已经把父母当成了自动取款机,随时拿钱,却不进行情感交流,换作你是父母,你又会怎样呢?”再如,我们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在践行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时设计这样的表达:深山信使王顺友不管风吹雪雨或日晒,每天都牵着一头驴翻山越岭去送信给老百姓时,你的内心难道就不叹服他的执着和信念吗?那么我们在感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也有所行动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接受了教育,落实在行动上了。又如,笔者在讲《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理想》时,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希望,也没有理想。笔者给他们讲英国著名导演艾金森的故事,并用艾金森母亲的话鼓励他们:“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遇到适合他们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们现在也需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学生因此而欢欣跃动。
教学实践证明,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最有生命和灵魂的。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对待后进生还是传授知识,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做到这一点,才能激励他们的上进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语言应讲究表达技巧
德育教师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音乐中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还容易避免德育教育的尴尬,更易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使课堂语言更鲜活。因此,德育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采用幽默、委婉、含蓄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感到快乐,自然也就能与教师积极进行语言交流了。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学语言的幽默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同时,教师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意见时,应尽量使用委婉的技巧,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
除了幽默、委婉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例如在课堂上见到有学生打瞌睡,笔者曾轻松提问:“历史上曾出现过垂帘听政(垂下眼帘听政治课)的人,大家猜猜是谁?现在我们课堂上也有人效仿他,大家看看这又是谁?”再如,现在有的学生经常在课桌上把书堆得高高的,然后在下面偷偷摸摸做小动作或玩手机,这时笔者就会讲到“掩耳盗铃”的故事,并引申说明有些学生正在效仿他,然后反问:“你们觉得怎样?有必要这样吗?”结果可想而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巧妙地解决了棘手的思想教育问题。
总之,课堂语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并亲切自然,同时还讲究一定的表达技巧与方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德育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宝臣.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3]高纪辉.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4]孙运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