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高职教育界逐渐推行。本文在论述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框架和内容的基础上,就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
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⑧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