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5)在课程体系上。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6)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教学计划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训)室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倡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真实的环境中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教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7)在教学环节上。人才培养方案为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学时从占总学时的30%增加到一般不低于50%,第六学期原则上全部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根据专业实际还可单独设置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
(8)在教学安排上。一是学制及学期的变化,学制上,由原来的学制三年(二年),根据学生的学分修读情况,可弹性修读为二至五年(二至四年);学期安排上,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情况,每一学年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可灵活设置成多个学期,将常规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寒暑假打通、与周末和节假日打通、白天与晚间打通,安排课程、实训实习等教学任务。二是课程学分计算方法的变化,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从原来的理论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每36学分计1学分,改为除集中实训的项目仍为每周计1学分外,其它不分理论与实践课类型统一为每18学时计1学分,突出了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导向。
三、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和配套的相关教学制度等。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
2.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使其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是培养模式定位的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应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要求不同,这些不同都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
在确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设计要突出职业性,使培养目标不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4.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
要将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确定的标准转化为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意义和价值。宏观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中观上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