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职业价值观,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立足社会。对中职教师来说,这就是“桃李满天下”的职业价值所在。另外,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通过系列的师德培训活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3)学会自我调适,注重健康。作为中职教师,一定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善待自己,这是感受幸福的前提。教师不能仅仅只知道埋头教书,而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因为有了健康的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感受幸福。同时,教师要保持知足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况且国家日益重视中职教育,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要适当降低物质需求,知足才能常乐,才能幸福生活。
2.学校方面
(1)提高福利待遇,满足生理层次需要。福利待遇是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物质条件,它能够满足中职教师的生理层次需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安心地从事中职教育工作。当然,纯粹物质刺激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且其作用往往是短期的、有限的。只有满足了教师在精神方面的需要,才能使教师自发地充满激情地工作,并体验到其中的幸福。
(2)创设感受幸福的人文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人的自由、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在知识分子聚集的学校里,关心教师职业行为的同时,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学校要弘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爱教师”的良好风气,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感受幸福的人文环境,满足教师安全、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做到“感情留人”。尊重、赞美、情感、目标、榜样、培训、参与等激励法会让教师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能满足教师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让教师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并体验到心灵上的幸福感。
(3)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大部
分中职教师都很在意别人对其工作的评价,如果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将会极大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工作,因此,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能使教师体验到受尊重的幸福。首先,考核内容要综合化,应多方面、多角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实际教学效果及其对教育教学所专注的程度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必须建立多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占一定比值的考核指标。再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不能只凭领导和学生打分的一种简单方法,必须辅以自评、同事互评、查阅教案、教学笔记等方法。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幸福指数。据调查显示,工作单位现状影响教师工作幸福感。有约3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发展前途”“学校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到基本生存、安全以及归属需要等幸福指标。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学校精神文化,致力于创设幸福、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心情舒畅,教书育人。
3.社会方面
(1)社会对教师要合理期待。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认为,这种无条件要求体现出了社会对教师的不公平,因为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三个层面。教师只是施教方之一,没有教好的责任岂可全由教师来承担?如若从受教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好”的标准也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因此,社会不能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而应给予教师一种宽容、平等、尊重的社会环境。
(2)要纠正对中职学校的歧视和偏见。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是就业教育。中职学校并不是所谓差生的“集中营”,中职教师做的是“授之以渔”的职业,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中职教师为自己在中职学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新苗.对中等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亚伯拉罕·马斯洛[美],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