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职业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德国产业大军的高素质和产品的高质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成功的职业教育。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为教学主体,校企合作非常成功,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使企业和学校共同为教学主体,学校、企业分工合作,学校负责文化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实验实操,企业则负责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实习,让学生在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房学习最新的技术、技能。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用工脱节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 、提升职业教育技能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特殊要求,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的专家、学者,更大量需要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应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为学生构建与技能人才相适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市场,突出特色、服务就业、创新模式,以培养
“应用型、实践型、操作型”的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需求,这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在把握质量的前提下高效推进。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要始终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发挥专业特色,形成品牌专业,在教育和培训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进行技能鉴定等。在教学计划上作必要的调整,要敢于打破传统,冲破专业限制,以社会需求为主,增加一些专业技能课及跨专业选修课,加强围绕市场需要的课程安排。既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要善于创新和不断探索,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把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能作为拓宽就业、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是否有一流的师资和先进的设施,还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和导向,学校要把学生作为“全面的人”进行教育,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安排和教材内容上不断改革,针对学生实际和企业需要来授课,删去一些繁杂的理论计算等,增加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安排学生实习,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及文化素养。
2.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多种形式办学
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之路,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企业的技术及装备优势和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合作办学,真正贴近生产。学校要积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职工培训、企业用工、学生实习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有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空间。职业教育要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企业积级开展各类培训,把职业教育拓宽到职业生涯的每个发展阶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
针对专业特点,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可以聘任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因为企业专业人士对本行业人才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及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清楚,因而可以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等方面工作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这对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培养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