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的“基石”。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实验室设备设施与技术的投入,加快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给予实习训练以足够时间的投入,保证技能实习的课时,切实增加实际的操作训练,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开展各种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级钻研技术,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加强在教学改革上的投入,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基础素质如吃苦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的教育,以使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4.办好职业教育必须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好、专业理论水平高,特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的生产现场管理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要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二是在教学中课堂练兵;三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制订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计划,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职业教育能否获得发展,能否办得好,归根到底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因此,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的必须措施。
四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是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调整的重要原则。教学计划制订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市场,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也要紧跟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突出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我校教务处每学期都会召开以科组为单位的课程设置专题研讨会,以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安排、教材选择、实训方案等,以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新开设或调整的课程,各门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怎样合理分配,课程的安排次序怎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创造以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课程的设置:(1)课程的删减与充实;(2)浓缩理论课,加大实操、实训课;(3)侧重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4)调整学制;(5)增设部分选修课,如毕业班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应聘技能训练等;(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讲座,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广见闻、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
五、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机制
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反映了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以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或技术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他们成为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专业技能。因此,职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取得代表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要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更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需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习、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为学生就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办好中职教育的根本。因此,各职校需要强化技能教学,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恩平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