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历史等原因,我省次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薄弱。面对当前产业转移、次发达地区崛起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升次发达地区级中职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当前经济建设的需求,创新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次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
一、我省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教育资源匮乏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水平。
从总体来看,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变化的形势,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次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资源匮乏,大量劳动力需要的是劳动技能的培训,因政府投入不足,正规中职教育学校很少,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在次发达地区中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多是个人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劳动力单向流动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益活跃。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我省的劳动力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趋势,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也给按地区实行的职业教育带来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经费不足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质量。
由于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资金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教育环节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等同题,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四)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地区经济需求。
次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政府的指导及直接参与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管地区经济是否需要,师资设备是否具备,盲目招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什么专业赚钱、投入少就办什么专业。调查发现职业教育中管理类、财经类、电脑类培训出现了较严重的过剩现象,而需要高投入的制造类专业培训却很少,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形成本学校本地区的办学特色。
(五)条块分割形成无序竞争制约本地职业教育发展。
次发达地区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机构或单位一般有教育局、劳动局、农业局、科技局、人事局及民办培训机构,每年招生各自为政,甚至恶意竞争,扰乱了招生市场。有些学校或机构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及就业渠道等不符合办学要求,降低了学生及家长在当地求学的信心。各学校的发展缺乏统一部署,专业设置单一重复,既浪费资源,又难以使当地教育得以良性发展。
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一)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互融圈。
在我省次发达地区,主要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小城市带动乡镇,实行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即学生可相互流动,在次发达地区学校就读1-2学期后进入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将设施设备及师资对等支援次发达地区学校,同时开展相应师资培训。
(二)政府牵头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次发达地区中社会力量办学的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赢利为目的,除了学费高之外,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且办学者大多没有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而中职学校却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达到规模效应。在次发达地区中,由政府牵头对教育、劳动及民办学校等实行资源整合,成立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在次发达地区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政府指导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参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