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找准基点:“三农”。
我省次发达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之问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和农村发展需求的实际,培养目标需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设置专业,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把职业技能培训及新技术的推广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
(五)继续推进“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
“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省构建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智力扶贫新模式,体现了鲜明的广东特色,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它有利于加快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促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有利于省内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广东。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一)学校与企业的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与乡镇的联合。
学校与乡镇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依托中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学校与政府的联合。
学校与政府的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学校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比如面向在职干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学校与行业的联合。
学校与行业的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依托次发达地区有关职能机构,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业服务。
(五)校校联合。
学校与学校的联合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一方面城市学校由于受到校园面积限制,招生规模难以提高,但有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次发达地区中职学校虽有较大的校园面积,但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尚不完备,将城乡中职学校实行联合,采取1+1+1或1+2等办学模式,可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
(作者单位:恩平市广播电视大学)参考文献:
[1]吴艳玲,曾洁,张振国.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比较[J].职教通讯,2011,(23).
[3]吴晓义.建构广东地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J].职教通讯,2010,(8).
[4]杜兵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建构[J].中等职业教育,2008,(12).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