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赏析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特点,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作品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进而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整体奇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实际上,在这个补充想象过程中,我们的“通感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的通感能力,就是指文学鉴赏时,各种心理因素、各种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作品或许只描摹了某位人物的声音,你在补充想象时不仅把握住了声音,还凭借你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补充想象而得到他的模样、神态、体态等,从而愈加完整、真切地把握住艺术形象,使艺术形象更呈立体感,简直呼之欲出。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的中介,是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的桥梁。通过想象,不但在鉴赏时使呈现于感知之中的语言文学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还能使之更加丰富、深刻。
(三)研读———深入体验,揣摩意组(判断阶段)。
深入体验,揣摩作品的真正意蕴,是鉴赏性阅读的重要环节。体验,是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如,当我们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下面两段人物语言就要品味、体验一番。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愿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走一步路的林黛玉分明在这里碰了个“软钉子”,她还不知道老祖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结果说漏了嘴,引起了贾母的微微不悦。紧跟着宝玉出场,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口气完全变了,而且巧妙地引用了贾母的语言,这说明林黛玉颇能察言观色、小心做人。体验作品的过程就是如此,鉴赏者对形象的感觉、补充、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他逐步深入地思索形象意义的过程。
(四)美读———力求交融,产生共鸣(玩赏阶段)。
在鉴赏性阅读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结论,我们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随着形象的展开而波动起伏;同时,我们又必然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和充实作品里形象的内涵。在这时,会出现由于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的情况,这种人们在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引起的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合的感情活动,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正如汤显祖在《焚香记总评》中说:“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今后世之听者泪,读者肇,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一般的论者常引《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同戏语,《牡丹亭》艳语警芳心”中的一段描写,来说明怎样从形象的感受进而达到思想感情上共鸣的:
这时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里,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婉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思,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听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共鸣比一般的文学鉴赏具有更高要求,要达到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同读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应与交流;共鸣表现的由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而获得的喜爱或审美愉悦,较一般的鉴赏更为强烈。因此,可以这样说,引起了共鸣则说明读者对作品的鉴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二、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注意事项(—)把学生整体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鉴赏方式和方法是变化多样的。一是因教材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