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渗透文化教育,做到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齐头并进,以教材为核心,以课文和练习为线索,补充一定的文化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体验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文化教育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而外语的交际总是发生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是否具备跨文化能力关系到交际成功与失败。因此,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传授交际文化。
一、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对外语学习和交际的障碍
(一)文化背景知识影响英语词汇的掌握。
由于母语与目的语文化背景不同,词从内涵上讲,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特定的文化意义和蕴涵。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带有各自的民族、宗教涵义,其不同的比喻性象征性可赋予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联想意义。如果学生以母语的思维,用母语的联想象征比喻意义来理解,就会获得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
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句中“clay”一词的对应汉语是“黏土”,而在英语中,却有汉语所没有的文化蕴涵:“肉体,人体。”人由上帝用黏土创造而来,当上帝把生命之气吹进黏土,黏土就有了生命,上帝选人的工作就此完成。学生不了解这一典故,就无法理解作者借这一典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上帝造人,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理解中常常需要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推理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往往无法衔接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因而无法对文章做出正确的预测、推论和判断。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听者熟知听力材料中的词汇、语法结构,却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
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Mummy, has lady changed her mind?”
“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her mother asked.
“Well, 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该对话中理解的关键是最后一句子:“她和一个男人从过道上去,却和另一个男人下来。”该对话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婚礼习俗,新娘由父亲带着走进婚礼的殿堂,然后交给新郎。但中国的婚礼却不是这样。如果听者不了解西文国家的婚礼习俗,就无法听懂对话,也无法欣赏其中的幽默。
(三)文化背景知识影响交际。
因文化差异各民族有各自的礼貌表达方式。中国人与西文人所用语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引起语言习惯及认知理解的不同,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也许就是西方人反感、厌恶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所讲的英语句子只是语法正确,发音准确地道,但对方听起来感到生硬,甚至粗鲁无礼,这势必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应注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首先,应该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生活情景、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对一般问题的看法。其次,使学生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包括历史、综教、地理等。再次,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与年龄、性别、社会阶层职业等社会因素有关。
(二)文化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齐头并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意识到文化与语言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