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合适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中职学生过多的采用讲授法就不合适,原因是中职学生跟普通高中的学生比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如果采用你讲我听,密集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教学检查也发现老师讲的较多的课堂往往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差。要改变这种低效的课堂,就要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目前职业教育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广泛采用的项目、任务驱动等教学法,这些方法更能突显“研究”的特性,使教学在研究中完成。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一个个任务及项目,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得知识,练就技能。
(二)选用有利于“研究”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选取适合学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教材至关重要。不少中职的教材还是按学科系统化开发的,这种教材教师好讲,但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不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的教材是在工学结合课程理念指导下,按理论、实践一体课程模式开发设计。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电路设计、制板、元器件识别检测、安装焊接、调试、维修、仪表使用等知识与技能。这种教材打破学科系统化思维禁锢,在设计上遵循“以工作需求为目标选取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以实际工作为场景实施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理念,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倡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研究”完成学习项目,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这种教材的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动力,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将极大促进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建议选用项目课程类或任务驱动类等课程的教材。
(三)组建有利于“研究”的学习小组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单打独斗较难完成任务。因此,为保证“研究”的效果,可用分组的方法,将全班分成一些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可通过讨论、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要研究的问题。分组建议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习优生与困难生组合,教学中起到帮带作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组间同学能更好地交流、互动,老师可通过考评等手段设法将一组同学间的“利益”绑到一起,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另外分组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及实训室的器材配备,一般每组3~4人,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负责协调组中的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研究的情况,每次课后要向老师汇报学习的情况。
(四)开发有利于“研究”的教学资源
必要的教学、课程多媒体资源对化解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配套开发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微课、技能点录像等,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任务二的制板内容时,通过制板的仿真软件,学生可很直观地仿真操作制板整个过程,很容易就知道了操作原理、掌握操作要点。这些资源都放在学生所在工位的电脑上,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可方便调看使用。同时相关的技能点录像还都设计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教材相关技能点处,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可随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地帮助。
(五)创设有利于“研究”的教学情境
研究性教学要有“研究”的氛围,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教学场所就是学校的电子技能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该室配备有完备的实训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墙上有醒目的安全生产相关的标语,有5S管理宣传标语,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整个场室模拟工厂生产车间的环境进行布置。每个实训桌可坐三人,一个生产小组的配置。学生走进实训室就像到了工厂的生产车间一样,上课如上岗。这种环境布置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研究”中完成教学项目打下很好的基础。
(六)做好有利于“研究”的过程监控
研究教学的课堂是比较开放的,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保证教学能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不失控,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评价及调控。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四个项目中每个项目包含有四个任务,每个任务都配套设计有一个“学习指引与评价”。“学习指引与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引,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另外,对实训成果也要及时评价打分,如第一个任务,在电脑上对学生完成的电路图及PCB进行打分;第二个任务,对学生制作完成的PCB进行评价打分;第三个任务,对制作好的电路板进行评价打分;第四个任务,对电路的调试情况进行评价打分。项目实施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每个环节的评价及时掌握每组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并据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控和处理,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可提出更深一点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而对于差一些的同学,则可通过特别指导来使他们渡过难关,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职学校研究性教学行动研究――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20143221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