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使用外语(英语)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包括高校专业课中的全英授课、双语授课等形式。根据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校中双语课程开课率应不少于5%~1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双语教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热点。
至今双语教学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双语教学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3]近年来其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尽管一些研究已关注到影响双语教学的学生、教师、学校和政策等多重因素,[2][4][5]但是它们大多仅从学生或教师的单一视角来展开研究,对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师生观点的异同之处,我们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而且这些研究多为量性研究,对于双语教学的现行模式、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我们仍需要在数据的背后深入挖掘。此外笔者还发现,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对象多是来自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工程、财经、法律等理工科或商法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双语教学情况的关注仍比较少。本研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将涵盖更多的专业类别,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和探讨,旨在更为全面地展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为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跨文化交际和跨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1)师生分别如何看待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相互作用;2)这些因素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于2017年1月至4月开展,通过网络发放问卷327张,其中有效问卷277张。被调查的学生均参与过双语教学,来自广东、山东、湖北、江西、辽宁和贵州等多个省份。43.3%的学生来自综合类院校,48.0%来自外语类高校,并较均匀地分布在理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文史哲、教育、管理这八大专业门类中。
本调查问卷主要在Marsh编制的“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版)”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6]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性别、年级、就读院校类别、专业门类、英语水平、学业成绩、双语课程开课数、双语使用比例情况;第二大部分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考查学生对以下几个维度问题的看法:学生因素(学生态度、学生能力、学生素质)、教师因素(教师态度、教师素质、教学策略)、环境因素(政策、社会认可度和学校因素)和教学效果(课堂参与、学业水平、交际能力)。4个潜变量和33个观测变量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