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中间有一个时间段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吸引并自我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即“对分课堂”教学法把“教”与“学”清晰地分为了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在《机械制图》《汽车材料》教学课程中,笔者尝试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一定效果。
一、精心准备,布置任务
对分课堂实施的三环节是:教师精讲,学生课后学习,小组讨论。因此作业的布置是关键,理想的作业是难度适中,学生容易上手。通过对课程的认真研究与分析,在《机械制图》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时,笔者精心编写了《机械制图学案》,在学案中,把每个知识点编写成一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学案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复习检测、预习导学、任务训练;学习反馈。
有了《机械制图学案》做导向,实施“对分课堂”时,教师讲授第一部分“学习目标”,学生讨论交流第二部分“学习过程”,最后教师解决第三部分“学习反馈”(包含学生学习总结)。《汽车材料》课程在实施对分课堂时,笔者拟定以一台丰田卡罗拉轿车为任务,让学生查找这台小轿车所有零件的材料。
二、确定“对分课堂”的章节及任务
由于是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实践检验过,为不影响教学大纲内容,笔者根据不同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实施对分课堂。
《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章节多,知识点上下关联密切;而《汽车材料》内容简单,各知识点关联不大;经过反复认真思考与分析,笔者认为《机械制图》课程60%的内容还需采用项目教学法、边讲边练法等,40%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先初步拟出对分课堂的章节及次数,然后根据实践的成效再做调整,而《汽车材料》80%的课程可采用对分课堂来教学。
三、“对分课堂”的实施
对分课堂有5个环节,分别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具体实施有两种形式: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即讲授和讨论发生在两堂课上,教师精讲一节在第一次课堂,学生讨论一节在第二次课堂。当堂对分即一节课中完成教师精讲(20分钟),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或习题,学生之间彼此不交流,进行5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讨论8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
在具体实施中,《机械制图》隔堂对分应用较多,《汽车材料》两种形式都应用。具体过程如下(以机械制图为例):
(1)学生分组:全班共56人,按照座位4人一组,共14组,每组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名字。
(2)精讲一节课:《机械制图学案》中对应项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导向。
(3)任务布置:《机械制图学案》中对应项目的任务训练及课后训练。
(4)对分课堂运用: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绘制零件图,识读零件图,因此作业大多数是画图题,《机械制图学案》中的任务训练都是简单而基本的画图题,学生的任务主要是探讨绘图的原理,绘图的技巧,从而完成工作任务。
按照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20分钟),针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抽查三个小组的答案,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在黑板上画出来(15分钟),最后教师评讲(5分钟)。
四、实施过程中的效果
1.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成效显著提高
对分课堂上,教师先精讲,学生在教师课堂讲授后,对章节内容形成基本框架,也理解了重点、难点,课后的内化吸收效率高、效果好。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学习,达到对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解,确保能够有效参与课堂讨论。
《机械制图》课程以《机械制图学案》为导向,《汽车材料》课程以查找一辆小轿车材料为案例,课程所布置的任务都非常明确,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