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教师因素、教师和环境因素之间都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81),学生和环境因素也显示出中度的正相关(0.65),假设二也得到了证实。此外,88.09%的受调查学生对其所参与过的双语课程表示满意。
(二)访谈结果
通过对采访结果进行编码分析和总结,三位教师的谈话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现存问题。
1.学生因素:“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策略”
三位教师在采访中都表示,学生因素是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他们任教的班级中,尽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却大体相近,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还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往往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课后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和潜质,并将课程的学习与个人的职业规划结合在一起。
2.教师因素:准备在先、方法得当、互动及时、评价多元
据受访者反映,教师因素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要。有效的教学往往离不开精心的准备、恰当的方法、及时的互动和多元的评估手段。
三位教师表示,双语教学不同于用第一语言直接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也受到了几位教师的青睐。情景和案例不仅丰富了教学材料,还能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引导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此外,课堂展示也成了双语课堂中常用的手段。受访教师一致认为,有效的双语教学要兼顾知识和语言的输入输出。课堂展示不仅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他们搜索资料和整合信息的技能,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同伴效应。
几位教师还提及了及时互动的重要性,这包括课堂内的互动、课下的答疑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他们认为,对学生任务的点评、反馈甚至比给他们布置任务更为重要。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有所差异,这种个性化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鼓励他们挖掘自身的特殊潜质。与此同时,通过与学生交流,教师能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以便改进教学安排、授课手段和育人策略。
就教学评估而言,三位受访教师在双语课程中都使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出勤、课堂参与、课堂展示、小组讨论、书面任务、期中小测和期末考试。这些手段能有效督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管理自身的学习过程。
3.环境因素:间接作用也同等重要
相较于学生和教师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状况来实现。例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往往受到学校外语学习氛围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安排也常常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课时安排的变更做出相应的调整。
4.教学效果:问题与困境
三位教师表示,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体令人满意,但他们也指出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方面,和母语教学的课程相比,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另外,由于双语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这些能力却又并非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不少学生对母语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由此形成的中式思维模式常常又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授课,直接影响授课进度。
此外几位教师还表示,教授双语课程比一般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实践和精力,但所得到的奖励却和单语授课的教师差别不大,对双语课程授课教师的激励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研究结果讨论
(一)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比较和相互补充,笔者发现师生观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相同之处:1)总体而言,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两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三者都对教学效果具有正向影响;2)学生和教师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比其能力和素质更重要;3)教师教学策略作用也较关键,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和评价等)都将影响教学成效;4)环境因素相比于上述两个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学生和教师实现。然而,学生和教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评价更为良好,但受访教师却表达出更多的担忧,他们认为现有的双语教学在学生、教师和管理层面都存在困境。此外,对于各自在双语教学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师生的理解也有差异,二者都更倾向把对方看作有效教学的主力军。
(二)讨论
由结论可知,双语教学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浩大工程。自国家大力提倡双语教学以来,我们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