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探索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凸显中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工作的学生,是会计中职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与探讨的议题。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来说,由于涉及企业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及保密内容,很难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训练。因此,教师要依托课堂,通过会计模拟实习,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目前,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中,每个班都有四十多个学生。但一般每一门实训课只配备1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既要负责指导学生,又要管理课堂纪律。而同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别,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全班同学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最后会出现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睡觉、闲聊和旷课的现象。同时,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无法按模拟实习的要求独自完成一套完整的账。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互补来完成会计模拟实习的任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以《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会计模拟实践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分组和教学情境的设置。首先,将学生按一定划分标准分成多个小组,并推选出组长。其次,根据会计实际工作的情境设置工作小组——XX公司财务部,然后在财务部中设置出纳、财务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既强调合作,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地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真正放开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名指导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辅助。例如,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教学中,当讲解填制记账凭证这一知识点时,把凭证的内容分项目融入到凭证填制步骤中,让学生边看边模拟操作,在模拟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组内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把填制内容和程序深刻记忆,同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记录,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或其他组的同学请教,逐一解决难题。在凭证填制的过程中,填制顺序经常容易被学生忽略,而教师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填制顺序,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会学习,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对会计的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各小组的知识进行汇总。可以在每个小组中确定一名主讲学生,对本组的共同观点和存在的疑问在全班中进行汇报交流,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阶段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进行积极的跟进,掌握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最后进行集中讲解。
四、评价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激励。一是将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相结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二是组外评价要将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组员个别评价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三是评价内容要全面,包括活动秩序、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效果等各方面的评价。
五、点评总结
教师点评是小组合作学习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点评不应该仅仅在课堂结束之前,而是贯穿于学生互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从小组交流开始,教师应该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情况,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开展顺利,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