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党校 蔡勇志
福建省作为“海丝”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厚实的人文基础。近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在“海丝”建设上大胆探索,境外产业园区顺利推进,农业合作取得较好成果,境外海洋渔业基地建设亮点突出,优势产能“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一批代表福建特色的文化作品登上国际舞台,联合“申遗”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
1.加快构建经贸平台。近年来,福建充分利用9·8投洽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各类平台,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合作研讨会、亚洲合作论坛(ACD)工商大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合作对接会、中国福建周、福建品牌海丝行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福建特色的“海丝”交流合作平台。
2.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参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福建服装纺织、水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行业纷纷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福建很多龙头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设厂。2014—2016年,全省累计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40.7亿美元。其中,2016年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备案项目96个(2015年为48个),同比增长1倍,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中国武夷、紫金矿业、旗滨集团等一批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大,建设了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福隆盛中柬工业园、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
3.深化海洋渔业合作。支持企业在“海丝”相关国家建设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和海外综合开发基地。目前福建企业已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已有10家企业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全国第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首创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软件系统,为国内和东盟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同时,福建突出“海丝”元素,成功举办了海峡(福州)渔业周暨中国(福州)渔业博览会、厦门国际海洋周、平潭国际海岛论坛等各类国际性大型活动,加强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交流合作。
4.加快互联互通建设。福建正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构建、营建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福建省整合优化港口航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重要港区,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完善。目前,福建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8个,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138条,形成了福州、湄洲湾、泉州、厦门四大港口。同时,加强枢纽机场建设,打造福州、厦门两大门户枢纽机场和晋江、武夷山、冠豸山、沙县四个区域干线机场,截止2017年9月共开辟空中国际航线46条。加快重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近33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开通了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2016年4月“台厦蓉欧”班列开通,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有效对接。
5.积极促进人文交流。福建依托自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人文交流,大力推动“海丝”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亚洲艺术节”、福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等大型活动,均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丝海梦寻》,先后在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以及“海丝”相关国家演出,观众反响热烈。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2017年7月“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受到当地华人的隆重欢迎。此外,2016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与泰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诚然,成效显著,但是“多区叠加”的政策发挥、在沿线国家的宣传和推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等方面拓展空间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