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连接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离不开企业,专业建设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的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此意见为国家政策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保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产业与教育发展的交融点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以下从专业建设的内涵、现状、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专业动态建设的内涵
1.专业建设。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一定成效的专业做法。它是在教育理念、专业类别、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
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行业组成,行业产生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之间相互区别,而又关联,专业连接社会与学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的支撑,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源动力。
2.动态建设。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不同的制度、措施、方案等,是一个不断变化优化的过程,相对于静态而言。社会高速发展,产业不断发展,专业伴随产业也必须不断变化。中职专业动态建设就是指在不同时间段,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应随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需求予以调整,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能促进专业建设与当地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3.专业动态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专业建设,没有专业建设就没有学校发展,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围绕专业建设展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否则其他方面的所有工作都是空中楼阁、形式主义。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对比,最终取决于专业建设的程度,也就是学校的办学质量。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对当地经济意义重大。职业学校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服务,县级职业学校应引领当地的经济、文化、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技术咨询、前沿技术等。
专业建设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学习障碍,成绩不好,进而产生自信心不足、自制力缺乏、法律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改善、自信心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走向,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的矛盾分析
1.教育管理机制与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目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其他部门的管理体制是一样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层级,地方教育部门、基层学校处于执行上级指示的地位,缺乏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宏观政策的调整往往落后于实践发展。以市场经济驱动的行业、产业的发展是迅猛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最新的,但在落后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下,很难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有好的创新人才留不住,有好的创新理念得不到实施。国家近年来注意到该问题,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具体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
2.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需求不符,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重复、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部课程分散,没有形成体系。细分专业没有特色,通用技能学得多,专业技能学的少,但企业的不同岗位要求的技能是不同的,是各有特点的。因此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例如:普宁市有几所中职学校,但在专业设置上处于重复状态,所设置的一些专业并不是当地经济所需。普宁是服装生产批发基地、药材基地、商贸名城,但是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并没有针对性,形成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3.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职业技能来源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的实施,目前学校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岗位能力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课程设置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文件或教学标准,做到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科学合理。对于不同专业采用同一个标准,职业学校采用2.5+0.5或2+1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