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州半岛石狗雕塑是广东雷州半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的一部分。其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态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群的本源审美观,更是雷州人的民族精神和气质感情的体现。至今在广东雷州半岛保留了上千年的石雕艺术,它是雷州半岛地区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它倾注了雷州半岛各民族的情感和智慧,体现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向往,是雷州民众宗教信仰的载体。它承载着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民俗文化,雕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雷州半岛石狗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功能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有人类在居住。”雷州先民以南越土著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文化、福建文化、荆楚文化为主导,与各种外来文化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雷州半岛文化,石狗雕塑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雕塑始于南蛮族的石狗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志’,是原始社会最普遍的宗教崇拜形式之一。图腾信仰者坚信人类群体与作为图腾象征的某种自然物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超自然的血缘关系。他们常常把图腾作为本民族或氏族的标志,敬奉该图腾物类为自己的先祖,而且相信其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会对本氏族成员起保护作用。”
春秋时期,楚灭越,越人迁徙雷州,与俚、僚人杂居,为雷州古百越族,古属“百越之地”,俗曰南蛮。“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隋唐时期是“俚僚”之称谓,“南蛮杂、与华人错居、日蜓……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古百越族以农耕为主,辅之以狩猎,狗既忠实又具灵性,能看家捕猎,保护农稼和人类,因而逐渐形成共同对狗的崇拜。古部族“狸、獠、猺、獞”均以“犬”为部首,正是狗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雷祖志》载:“州旧有猺、獞、峒、獠与黎……”,这些族群皆有本族图腾,僮人以猫为图腾,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来他们在从事生产的同时驯服了犬,以犬为本族的图腾。表明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是以南蛮族灵狗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为基础。
雷州半岛石狗信仰渗透民间风俗,作为观念、文化渗透到雷州半岛人民的生活,对雷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石狗作为呈祥灵物,守护神灵和宗教司仪宠物的信仰习俗,依然在民间流行和传承。“石狗原先只安置在门口或宗庙观前,后逐渐发展至村口、路边、巷头、山坡、江河、田泽、水口、墓地等处,凡是人们觉得此地有凶象,都安置石狗以镇压。”由此可见,石狗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守护神的功能。
二、雷州半岛石狗的时代演变
雷州半岛的石狗,是中华民族众多石雕艺术中颇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它具有中国古代雕刻的艺术特征,体现在注重体积感、意象性的表现,有原始图腾艺术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有原始夸张、写意、复合性等不同的艺术风格。
石狗是雷州半岛社会历史的产物。古代的雷州先民,是古百越族。他们以农耕为主,辅之以狩猎,对忠实而具有灵性的狗顶礼膜拜,在和自然界的抗争中,塑造了狗作为自己崇拜的图腾。虽然,僮族人崇拜的图腾是“猫”,俚族人崇拜的图腾“狸”,形成早期的雷州石狗的造型似猫似狸的艺术特色。但是无论形象是否相同,雷州人将其总称为石狗。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的汉族多迁于雷州,他们带来中原的汉族宗教文化对雷州石狗民俗文化产生了影响。这时期的雷州石狗刻工独特,刀法简练,线条粗犷,不求写实,只求形似,具有“循石造像”的汉刻之风。
在明、清时期宗教信仰很浓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雷州先民的狗图腾信仰与外来的石敢当风水文化相结合,演变成晚期的复合形石狗造型。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的形象也更加广为流传。石狗造型的演变,又受到佛教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雷州半岛的工匠更多地采用佛教文化的表现手法,形成晚期的人格化、狮狗复合的造型艺术,而且数量众多。
三、雷州石狗的造型艺术特点
根据雷州半岛石狗的造型艺术的演变特点,笔者把汉代以前的石狗定为早期石狗,汉代之元代的石狗为中期石狗,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狗为晚期石狗。不同时期的石狗造型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差异性。
雷州半岛石狗的雕刻材料主要用青石(玄武岩)、海珊瑚石等当地材料。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早期雷州石狗主要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僮人是古代雷州半岛的先民之一,在远古恶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