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到元朝大概可以划分为雷州半岛石狗的发展中期。这个时期汉族不断迁移到雷州半岛,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个时期的石狗从创作手法上看,已经表现出无拘无束,但仍保留着早期的庄严肃穆神态。但其五官肢体部位有的有明显的雕刻,纹饰线条仍然很简练。在造型上是概括、简略不精细,注重整体的刻画而不注重细节的描绘,旷达而不拘陈法,手法朴拙,颇有生活情趣。它们大多的造型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带有很浓的写意性。这一时期的石狗大都是在一整块石料上,根据石料的形状加以雕刻,这种手法即是汉代典型的“循石造像”。如汉代霍去病墓石刻即汉代石雕艺术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特点,即保留着石头的那种天然美,天然造型,循石造型,因材施艺。
湛江博物馆藏有一只石狗(图2)年代断代大约是在汉代,用一整块的青石(玄武岩)雕刻而成的。高约30cm、长约50cm、宽40cm。把狗的可爱好动姿态巧妙地安排在其中。头部是倒梯形,嘴巴微微张开,两只小眼睛显得非常可爱。狗的腿部不加雕刻,根据石块的形状把两条腿和身体连在一起。取其势而写其意,大块塑造、浑然一体,没有太多精细的刻画和线条的表现,寥寥几刀,那种雄浑、博大就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石狗图腾物象依然保存着头望青天、神态庄严之态,但已略露微笑之表情,五官部位明显,肢体刻画采用抽象的装饰法,简洁鲜明,具有汉代的风格。
“复合形造型是指原始美术中那种由两个以上的物象组合而成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人物与动物的复合形,动物和动物的复合形等等。”晚期的雷州石狗,大约是明、清、民国时期。石狗造型特点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也即采用人面狗身、狮头狗身的复合性造型。
现存于雷州西湖公园“状元生”坊前面的石狗(图3),是清代的人格化的石狗,是典型复合性造型。这尊石狗高73厘米、长54厘米、宽33厘米。用青石(玄武岩)雕刻而成,一个国字型的面相,张开大嘴,吐着舌头,大鼻子,圆圆的大眼睛,左脚直立,右脚放在一小石柱上。场面让人觉得很活泼可爱但不失威武。石狗的头部和脚部开始用装饰技法,用几何形体,面和线结合浮雕和阴刻,使石狗的形象更加装饰化。装饰纹样的多样,既丰富了主体,又有线条的韵律,使得石狗雄健威猛,但又增添几份秀丽和灵动。这些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晚期石狗的艺术特色更加雍容华贵、刻画精致。其复合性造型更加丰富和更具形式美感。
雷州石狗是中华民族众多石雕艺术中颇具艺术特色的一种,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史的一部分,被誉为南方民间的“兵马俑”。雷州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雷州半岛石狗的艺术具有原始夸张、写意、复合性等不同的艺术造型风格,很好地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从原始夸张的古朴粗犷,再到后期的复合型的雍容华贵,从造型艺术、雕刻工艺、材料,到宗教祭祀功能、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民间雕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对我们进行当代艺术创作也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