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3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他还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自此,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逐步被明确和应用。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实践,更适合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基础,在培养适龄劳动力上具有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应更全面地服务于贫困人口,成为精准扶贫的又一途径。同时,职业院校正处于转型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服务于精准扶贫,既有利于农民脱贫,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并提升全方位素质的双赢举措。
(一)开展精准扶贫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智库作用
高职院校了解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本区域的产业、企业有密切合作,同时又具有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家,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当好政府的智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学科知识优势,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扬长避短,来制定当地具有特色的发展规划,找到适宜当地发展的新道路。
(二)开展精准扶贫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技术力量
经济学专家认为,现代农业的高生产率有两个来源,即现代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而这两个部分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高职院校开展技术研究,了解新技术发展,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积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技术力量优势,通过生产性服务和技术推广来实现精准扶贫,可以改进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向互联网时代发展。
(三)开展精准扶贫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当地培养人才,通过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实现智力扶贫。职业院校具有开展教育培训的专业队伍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为贫困地区设计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可以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二、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精准扶贫的做法
梅州兴宁市大坪镇坪中村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离兴宁县城4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全村有人口3600人,常住人口1000人,主要以老人小孩为主,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有贫困户56户176人。全村有耕地1400亩,以水稻、油茶为主要作物。由于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基本还是靠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由于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打击农民种地的信心,村内土地丢荒严重。
根据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安排,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于2016年5月开始对口帮扶坪中村开展精准扶贫。通过帮扶,截至2018年3月,坪中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完成脱贫进度的85%,帮扶成效显著。
(一)开展思想帮扶,树立精准脱贫的信心
学校把思想帮扶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领导班子轮流带队到坪中村进行现场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召开专题座谈会等,为驻村干部和群众“充电打气”;学校中层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进行一对一跟进,确保责任落实到户、项目精准到人,及时对贫困户进行关怀和督促,确保精准扶贫“不掉队”;学校选派优秀的干部担任第一驻村书记,通过驻村入户贴近贫困群众,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贴心服务、排忧解难,把志气、信心送到群众的心坎上。通过思想帮扶,改变贫困户“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的观念,树立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和信心。
(二)完善基础建设,增强精准脱贫的底气
学校从开始对口帮扶坪中村以来,积极与村委会推进落实“美丽坪中”建设规划,组织完成了村卫生站、公共服务站、道路硬底化、生活垃圾规范处理、全村15公里的“三面光”水利等项目建设,完善了老人活动中心等,使村貌焕然一新,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并成功申报广东省卫生村。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学校组织村委会和村理事会成员到学校进行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规划设计研讨,聘请专家对规划进行指导;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到全国美丽乡村梅州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