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然而,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的转变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工匠的培养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师德是人格丰碑的塑造者。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建设全过程,内化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外显于行为世范和教育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扬“工匠精神”,做“四有”教师
对于我国而言,“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自古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曾一度遭到冷落。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革命”。随后,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关注的新焦点。
2016年5月8日,为迎合国家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呼唤,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作为主题,刘延东副总理在启动仪式中提出,“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工匠精神”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全体职教人的长期坚守。与此同时,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倡导职教教师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