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任何一个地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当前,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已从办学规模高速扩张转变为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学校竞争力上,教师职教能力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如何描述、定义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构成,对提升职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一、理论基础:教师专业化理论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人在接受专业教师教育之后,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培养高水准、全方位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涵;建立一种基于职业需要的教师素质结构体系,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与关键。
美国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以“如何有效地成为一名称职教师”为核心问题探索和开发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并于1993 年成立专门的机构——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 (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来制定教师的能力标准模型。目前他们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不仅在美国当地作为教师遴选、聘用、能力的认证以及师资评价的重要参考,而且已经翻译为多种语言,成为国际教师认证的基础。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应当形成怎样的职业素养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和方向的根本问题。
所谓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指高职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各种专业的教育组织,通过长期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依托,教师专业化主要由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对于强调“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而言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文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进行了探析,以期促进我国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的完善。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
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基础是生来具有的脑和感官的解剖结构。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由此定义进行推理,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活动中,“职教能力”就是一个个性心理特征。从“能力”的产出结果考虑,“能力”具有一定的效率和质量取向。因此,“职教能力”可以进一步阐述为高职院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
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亦无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共同的认识是,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早提出了“职教能力”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吴泽(2007)认为,这是一种将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常识和知识相结合形成的教师职业基础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整合各种知识,形成以基本教学能力、职业技术教学能力、自我发展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教学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李耀麟(2011)、陶宇、任聪敏(2015)和张秋埜(2005)提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着重传授职业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工作过程或职业实践为导向,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和执行相关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职教能力是一种能力综合体,综合了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两个特性。一个是专业特性,一个是实践特性。同时又在教师的认知领域、教师的情感领域以及意志和行为领域发挥着作用,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认知积累、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指导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
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构成的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已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戴士弘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的教师,职业教师要具备:(1)专业水平,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同时掌握本专业的实践能力;(2)职业水平,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3)教学水平,懂得学习者的基本的认知规律、课程评价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4)整体素质,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等。吴全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