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教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不仅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及实际动手能力等。虽然研究者们提出的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以下三个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于是,倡导高职教师要下企业实践,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等发展策略,这些不同研究之间正在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链条,有助于未来相关研究体系的形成。
四、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构成的现实依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在教学要求方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除了要接受基础教育(文化修养、个人素质等)外,更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专业实践经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且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类型中的一种,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在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实施的“职业型”的高等教育,其特性表现为:
(一)“高等”与“职业”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与初、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具有知识含量高、成熟度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等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追求的是获得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追求的是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
(二)“实践性”与“开放性”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以能力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侧重实践培养,实践、实训教学占整个教学的1/3以上。为满足社会多方位的需求,高职院校一般都会有实习、实训基地,办学形式比较灵活多样。
(三)“地方性”“行业性”与“市场导向性”
高职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地方劳动市场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层次、岗位技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办学,时刻获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向,以此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动力,专业计划和课程调整与当地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才能获得发展的持续动力。
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即具有“双师素质”。200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提出“双师素质”的概念,并做出具体界定:“(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服务、管理本专业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并具有讲师或中级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基础”。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体系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多样的职教能力,而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职教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具有自身特点,在借鉴学者们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课程执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指导能力三种能力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
(一)课程执行能力
课程执行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
1.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能力是高职教师在完成选择、整合、重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多变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特点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能力不只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简单选择,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学生特点和需要,对选择的课程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使之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最核心的能力是课程实施能力,包含课堂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教学机智等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的课堂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等能力。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清晰、准确、有层次地讲述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很好地调节讲课节奏。课程协调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协调、与学生的协调、与教学环境的协调。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非预定性的因素,预先制定的课程设计与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要具备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情况。
3.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教学反馈信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