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新时代中,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发生了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比以前有更全面的把握,教书育人的目标是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培育人才,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其思想、行为与以往的学生有所不同,认真对待这些变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
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体系,是个体对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主观体验,并在情感体验后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新时代中,个人的生存、生活、工作现状和期待已发生了变化,有了“中国梦”的指引,有了“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深化和吸收,可以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教学的新时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代责任的定位
个体的责任。作为责任,主体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责任总体。个体责任的基于人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两个内容,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反映。
时代的责任。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普遍需要责任,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反映。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时代责任,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主观体验、后继行为选择,要放置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新情况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理论灌输、实践引导上,需要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应该走进真实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内容,去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必然受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主观体验、后继行为选择等要素的影响,当这些要素的影响是正面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将是良性的,当这些要素的影响是反面的或不科学的,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解决教师的时代责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回归马克思主义本真,就是教师的时代责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已基本确立,对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明确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牢牢占据了主流阵地,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新时代社会、学生服务的价值本质还未展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要面对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上课状态和自已在理论上的无奈灌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责任感不够强烈
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研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鲜活性、实践性表达出来,在教学工作中,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全身心投人到教学工作中。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性质的特殊性研究不深刻, 在刻板的职业生活过中缺乏奉献精神。导致教师对职业认同感产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偏差, 不能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家、社会规定的教师规范、准则、要求等内化,并通过行为自觉表现出来。
2 .高校管理没有适应时代的新变化,责任感不够科学
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 科学的管理机制要与时代发展规律相适应。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是客观需求,人才竞争有了新的模式。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仍旧采用“铁饭碗”模式,行政化太浓,学术研究在行政化中缺乏活力、缺乏思辨、缺乏创新,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与技能缺少追求的精神。同时,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同度不够,甚至不认为这是一门学科,而只是单纯的思想交流,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导致由于资源配置上的各种缺失而使教师的责任意识出现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足,使得思政教师责任感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浮于表面,缺乏对自身责任的内容、意义、价值、社会期望的正确认识。
3.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深度不够,责任感不全面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然而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深度不够,教师比较容易满足现状,缺乏更深研究和指导的责任感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教师的责任感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