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利用信息化时期互动的便利性、双向性,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线上线上相结合,既创新了传统学生心理骨干选拔方式,也实现了信息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目的。
2.培训信息化
学生心理骨干培训强调长期有效,他们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岗前培训,先培训、后上岗是必须遵守的学生心理骨干选拔制度,因为助人自助是一项技能,技能是需要培养的。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信息化传输的优势,可以最大化的实现学生心理骨干培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信息化培训可以在工作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及各种技能的培养,结合实践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最终实现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帮辅队伍的目的。
首先需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立资源共享的心理骨干培训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自评、基础课程、基础进阶课程、线上考核四个模块,作为考核学生心理骨干基本素质的第一步。每一位通过线下面试的学生必须学习线上课程,并通过考核才有资格成为团体中的一员。第二,技能性知识培训及技能操作指导。通过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让心理骨干参与到活动中,实现自我关怀及助人自助是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心理骨干首先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操作技能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及心理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要确保学生能够观摩到心理活动的具体操作,心理教师在网络培训课程中必须上传操作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线下举办一场性质形同的活动,并视频拍摄整个过程,通过对比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效率。
3.监督信息化
学生心理骨干其最根本的角色是学生,是校园心理健康的倡导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其言行举止对周边同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工作要接受教师、学生同辈群体的监督。借助信息化手段监督学生心理骨干的综合素质,是用好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的监督管理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心理骨干工作的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提升其执行能力。一是过程监督。过程监督主要是指在日常或是活动过程中考察心理骨干工作的有效性,及时纠正其工作不足,保证其工作效果,维持其工作热情。例如利用网络平台的打卡功能,有效监督学生是否参与培训。通过学生喜欢的地点签到功能,有效表明学生正处于活动现场,或者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监督学生是否在活动现场,也让直播成为宣传心理知识的发射点。二是结果监督。结果监督主要是指对某项工作、活动或者培训的结果考察。比如活动结束后有没有及时的图文、视频新闻刊载在微信APP、网站等终端设备上;有没有及时组织团队成员讨论,并成文讨论稿,并刊登在内部网站,作为激励团队更好发展的参考。结果监督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与过程监督协同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骨干团队的发展。
培养一批心理素质强的学生心理骨干,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心理工作的开展,更能提升学生心理骨干集体归属感、个人价值感、工作成就感。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学生心理骨干信息化培养体系,能筑起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体系,形成心理培训创造性、开放性、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项目课题: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骨干培养模式研究(桂职院[2018]209号,编号182209)。]
参考文献:
[1]李荣荣.学生心理骨干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07):47-48.
[2]胡新煜,薛凝,刘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5):144+143.
[3]姜林波,刘波,孔凡凤.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33-36.
责任编辑 魏家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