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水平差异大,课时紧张,其教学效果不甚满意。学生若能在课外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必定会提高。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原有知识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已日趋成为与课堂教学互补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教育部对中职生提倡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有关自主学习的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涉足研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Holec(1981)最早把“自主学习”的概念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 “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基本从能力、心理或行为这三个维度研究自主学习者的特征。具体来说, Holec等从能力角度研究自主学习者的特征,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如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进度及监控、评估学习成效的能力等(转引自林莉兰2013)。Little等认为自主学习者还应具备以“意愿”“信心”和“元认知意识”为核心因素的自主学习的心理(转引自林莉兰2013) 。而Holec和Benson认为学习者拥有自主学习行为才是学习者自主的有效证据(转引自林莉兰2013)。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综合上述文献资料,本研究以林莉兰(2013)的三维概念为依托,认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由能力、心理和行为构成的三维概念,即学习者需具备制订学习计划、实施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成效的能力,愿意承担学习职责的心理,具有英语习得意识和学习策略意识,以及课内外有效使用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的行为。
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除了围绕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外,研究热点还包括了学习模式的构建以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培养等进行阐述与分析。这些大多从宏观角度介绍有关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以及国外研究成果,缺乏定量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鲜有在中职生中进行。因此,基于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定量研究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林莉兰(2013)自主学习的三维概念为依托,试图调查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以期得到些许启示,为教师日后有针对性地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11个班的中专三年级学生。调查范围较广,具有较强的调查价值。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94.5%。
由于本校也是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因此,套读中专三年级的学生实际上也是电大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英语课采用全国电大统一教材《人文英语》,期末也将进行全国统一考试。本调查在本校中专三年级学生中进行,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由于中专三年级学生采用电大性质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在第二学期由于实习等原因也许会申请挂读而不堂听。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自2017年9月起,全国的电大英语教学采用全新改版的教材。这为我们进行英语有效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同时,教材编写组也精心开发了一套“开放云书院”APP,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本次研究对中专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能给予教师些许启示,为日后该年级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由于调查对象均为文科生且专业区分不明显,均为与法律相关的专业,因此,本研究不考察不同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本校中专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同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是否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
基于调查数据,从能力、行为以及心理这三个维度分析其中原因,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采用了林莉兰(2013)开发的量表,经检验,该量表是可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此量表共有38个问题,涵盖了能力、心理及行为这三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