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美育是激发心灵美的关键。对于美的定义非常广泛,新形势下,不能单一地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多才多艺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眼界和才艺,为我国打造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美育在高职中的应用出发,探究高职院校缺乏对美育课程的认识,存在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对策的研究,帮助高职院校构建美育课程,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发展。
一、高职院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1.美育思想观念有误
美育是在美学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等实践活动,是全面和谐的一种教育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对美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德育就是美育,或把美育直接看做艺术教育等,没有体现美育的针对性和多元化,不能真正发挥人格的塑造、精神文化的丰富等等,无法全面展开心灵互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产生美的感悟。
2.美育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长期的定向思维基础上进行重复教学的方式,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出现美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于课程的选择类型也凸显单一化,没有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只是进行理论的死记硬背不能提高美育的实际效果。单一化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品格形成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不和谐的学习氛围,凸显了高职美育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美学感知力和控制力的发挥。
3.美育师资力量匮乏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对美育课程忽视,造成专业的美育教师非常缺乏,大多数美育教师是不在教师编制内,是以兼职的形式存在的。美育课程较为特殊,在高职学院内需要与其他课程分开。美育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将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融合到一起,也将审美、艺术、人文情感、道德素质、能力技术等方面结合起来,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该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符合高职美育教学的需要。
4.美育教材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现阶段的美育教材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发展。虽然教材中对“美”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结合本校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导的探究较少,没有结合实际,出现空谈的现象。与其他学科相比,美育的教材本身就缺乏,美育教材中应对审美的实践性进行丰富,对美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价值标准,为国家缔造多元化的人才。
5.缺乏美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美育的评价体系较为匮乏,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对美育教师的教学考核无从依据,无法鉴定学生美育学习的掌握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美育素质没有参考标准。高职院校不重视美育的教学,认为只要有美育这个学科就行,不用要求太严格,就是让学生放松的一门学科,这样会造成美育学科有名无实,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成为文化课学习和技术培训的附属品,不利于学生美的价值观形成。
二、加强高职院校美育的对策研究
1.摆正美育位置,重视美育功能
高职院校应摆正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重视美育的功能性,大力建设健全美育的教育规章体系,在制度要求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能够积极落实美育的教学方针,深入落实美育理论在教育中的构建和制度的完善。学院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踏实将美育落实到教育实处,不能泛泛而谈,通过积极有效的细致工作,能够让美育学科在教学环境中地位上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夯实美育观念,推进美育在高职学院的发展进程。
将美育从德育观念中脱离出来,不能将美育的概念混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清晰化。德育和美育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虽然都是相互渗透和作用的关系,对于“美”和“德”的养成都具有积极意义。美育是将人的审美和感知能力进行强化,德育是通过道德评判标准进行较为理性的判断能力提升。美育不是单纯的审美和艺术教育,也不是单一的美术知识学习,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净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形成个性化的人格魅力。

